看了“务工农民”的《灵山大佛》篇,不禁回想起1994年前后留宿马山的古竹山庄和月亮湾度假村的往事。那时的马山,虽然已经是一个半岛了,但是往返城区的道路还是很差的。然而,道路差也有道路差的好处,那就是给了马山的旅游酒店吸引游客一个机会。不像现在,脚下油门一踩,20分钟就到了城里,再也没有多少客人在马山留宿了。
传说灵山大佛的建造,还是当时的区政府(那时马山的级别高,是无锡市的一个区,和崇安区,南长区是一样的)的一个高参发明的。因为马山初建区时,想着如何能够吸引游客,靠旅游发展。所以,大家苦思冥想,如何能在马山挖出一个象长沙的马王堆那样的名胜古迹,以吸引游客。难的是,马山脱离湖岸成为太湖中的孤岛已经很久了,除了传说中的故事,像样的古迹根本找不出来。充其量是一些抗战期间游击队的故事。高参的高明,就在于敢于发掘敢于发挥,敢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图书馆的故纸堆里硬是找到了这个已经毁于日据时期和文革初年的祥符寺。现场一看,当地居然还有三间破房子,墙上还挂着释迦摩尼的像,当地信众还在顶礼膜拜。哎呀,太好了,有了这个小破房子,不愁做不成大事。(当时的政策是这样的,佛教的礼佛场所只能改建,扩建,不能新建。因此,必须要有这个破房子,才能做出大文章,否则就是一筹莫展。)
于是,上报申请,扩建马山祥符寺,再塑佛祖金(青铜)身。同时在海内外广为宣传“灵山大佛”。“农民”所说的佛祖足下的那些小佛像,当初都是标定了请敬的价钱的。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几尊有着特殊编号的小佛像。比如,第一号,当然是大人物请敬的;第1997号,机会给了当时香港的备选特首;1999号,当然是澳门;2000号,轮到了谁,我忘掉了。所以,现在的这个灵山大佛到底是佛家的寺院,还是旅游局的财产,尚未有定论。有了灵山大佛,果然佛大山灵,非但香火旺盛,而且门票收入也是日进斗金。至于那几间原先的破房子,也还没有被人忘记,上面贴上一块木制的牌子,以示保护。后来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后话,不提。
非佛家弟子,游马山的灵山大佛要想省钱,还有一个窍门。每年的12月,旅游局会在无锡日报上发一个公告,该月的某一个周日是无锡市民参观日,届时无锡市民买门票只收20元。由于读报的人不多,知道的人也不多,每年的那一天,灵山大佛也不会象周日的巴黎罗浮宫一样,游人翻倍地拥挤。
回首往事,不禁感叹,短短几年不见,不觉又是时过境迁,当年的疗养院古竹山庄已经成了一所学校的校舍,当年的月亮湾度假村已经风光不再,那些湖边的小木屋,几乎成了垃圾一片。就连灵山大佛的寺院也是修了拆,拆了修,反复了几遍。那棵古银杏树前面大殿的南面,原来一片大型商业建筑,现在已经变成了表演九龙灌浴的广场了。佛事和凡事一样,都要讲究与时俱进。
那几间灵山大佛发迹的破房子的旧照片,我找到了,贴在下面。各位可以在我的相册的《灵山》目里看到原图。
这株银杏树据说是古祥符寺唯一留存下来的古木,

佛高千丈,还当以脚下的小屋为立身之本。

当年僧众们吃饭的食堂。


小屋在前面的几十年里,变成了无锡城里下到马山务农的知青们的栖身之地,现在虽经维护,文革遗风历历在目。

遗存全景

祥符寺的历史沿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