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记(闽赣粤琼篇) |
“到上海,看人头;到泉州,看石头。”几乎泉州所有的著名建筑都是石头构造的,哪怕远远地看上去像是砖木结构的宝塔,走到近处,也会被发现是石头造的。甚至连传统上最具中国建筑特点的斗拱和卯榫结构都变成了石头的。而且,做得象木头的一样精密,令人称奇。这可能源于历史上“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来到泉州落脚的中原逃难士人,既要就地取材,大量地运用石头做建筑,又要保持原有的文化传统,把石材的构造做得象使用木材一样的风格。除了泉州城里远近闻名的开元寺东西双塔是典型的石头建筑之外,位于石狮市石湖港的六胜塔也是著名的石头建筑,据说还编到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可惜我辈读中学的时候没有见识过。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最东端的石湖村的一座叫作釵山的比山峰稍低一点的一个平台上,最初的作用也和位于它南面一点的宝盖山上的姑嫂塔一样,是作为来往舟楫的航标用的。六胜塔名字的由来,出自佛教的“六胜缘”一说,但是这一解释对于没有研究过佛教的我来说,就像是“逻辑”一词来源于 "logic" 一样,还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姑且放在一边,还是仔细看塔吧。
远远望去,这六胜塔与别的什么塔也谈不上什么特点,一共五级,每级5-6米高,既不是特别地高,也不是特别地大。走近一看,才发现这都是一块块大石头堆砌起来的仿木建筑。而且,斗拱榫卯,精确配制,能把石头做到和木头一般的加工成型,再一件件装配起来,古人的标准化水平实在令人叹服。沿着塔基,还有一圈石护栏,明显的是今人的添建,虽然有现代化的机器帮忙,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还是大大逊色。
早在1961年,六胜塔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从石碑上看,塔建于元朝的至元二年(1336年),距今已有六百七十多年了。
登高远望塔顶,发现此塔的结顶方法与众不同,一般的塔,到结顶的地方,塔的直径已经很小了,顺势接上一个葫芦样的宝刹,作为塔顶。而六胜塔,最高一层的顶上面还有一个比较平坦的屋顶,马上接上一个小小的塔尖,使人有一种突变的感觉,显现出与众不同之处。由于塔门紧锁,不得而入,没有办法享受登高望远的乐趣。不过,由于这石湖本来就是陆地伸到海中的一个半岛,两边有没有高山挡住视线,登到山峰望远,还是不错的选择。
借助远摄镜头,六胜塔各层的风貌是这样的,下图为第五层。
下图为第四层。
下图为第三层。
下图为第二层。
下图为第一层。
匾额“万寿塔”,是六胜塔的别称。上面还标有建设的年代和出资的当地巨贾的名字。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有了万寿塔的匾额,为什么还要称为六胜塔呢,毕竟这个六胜塔在塔上面没有看到标记啊。原来,六胜塔建于宋朝,是由和尚化缘筹资建造的,后来被元朝的统治者毁为平地。这后面再造的塔,是六胜塔的第二代,虽然建造时取了万寿塔的名字,但是,人们还是以六胜塔相称。如此看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名字要比实实在在的文字要直接得多。
六胜塔呈八角形,每一面墙上都有两个造像,久经海风吹袭,多有沙化,但还是不失艺术之精妙。虽然塔门紧锁,但是,加了闪光灯的帮助,还是可以看到石塔的内部结构。原来塔内还有一个石头建造的塔心,象一个八边形的井圈一样,形成了一个内塔,内塔也是一层层的一直建造到顶,这使得塔有了由两个同心圆组成的稳定结构。有资料介绍,此塔的抗震性能可达到抗八级地震。我想,原因就在这个特殊的结构吧。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塔顶的收结会有一个比较平坦的屋顶。因为塔顶要同时收结外塔和内塔,无法象一般的宝塔,有一个尖尖的塔尖。
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六胜塔竟然是不收门票的。当然,也不要指望有人导游讲解。交通倒也方便,因为石湖港口就在边上,道路十分畅通。 有机会到石狮,不妨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