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收到网友“小米”的短信,对我讲起无锡新华书店的暴力行动,问我有何感想,细细思量,还真的有点感想。
大学者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居然吃了耳光,令人吃惊。那么,这个阎老不在北京吃耳光,不在沈阳吃耳光,也不在中国别的什么地方吃耳光,为什么偏偏在无锡吃耳光呢?看来,无锡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很多别的城市一说起当地特点,一般都套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一说法用在无锡,这个从泰伯禅让南迁算起,有着比苏州更长历史的地方,这个还算是西晋南渡和北宋南移的重要落脚点的地方,物华天宝可能有点过度,人杰地灵倒是蛮合适的。因为传统上无锡人象东林书院的那帮人一样死读书,认死理的人很多,所以对某些现代学者有意无意地哗众取宠,演绎历史,甚至象说书人一样用一些当代特有的噱头语言“评”“品”“说”史的现象,在无锡民间很是有一些微词的。此乃阎老吃耳光原因的其一也;
其二,历史上满清王朝的入主,多少带有一点侵略的味道,就拿汉奸这一用了好几百年的名词来说,吴三桂当数“汉奸"头衔第一人。吴三桂是汉人,卖国求荣,引清兵入关,被骂作“汉奸”,这是最贴切的。如果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和的国家,那历史上就不会骂他是汉奸,换一个词,叫作“华奸”如何。当年同盟会的对满清的造反,打出的旗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的成功;这一点,阎老自己也是很清楚的,这就是他从来不把说清史的专家说成是“清”学家的原因,换一个词,叫作“满学家”,从而避免了被骂作“汉奸”。
其三,长江下游沿岸是清兵入关以来遇到抵抗最多,破城后报复性屠杀最烈的地区之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都是一次杀戮平民百姓十几万,几十万的地方。特别是作为现在无锡属县的江阴,也发生过为反抗清廷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统治政令的抗命造反,一个小小的江阴城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在一个同样也是姓阎的地方官吏的指挥下居然顽强地坚守了八十多天。在城破巷战过后的三天内,城内军民百姓惨遭几十万清兵的屠杀,史上被称作“江阴三日”。“满学家”阎老到无锡这个地方签名售书,岂不是找错了地方?
其四,也许是胡猜,《百家讲坛》从来就是几家讲坛,既然是百家,如何不来一个百家争鸣,给对几家持不同意见的人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他们可以有地方发表己见,何必要用打耳光这样的初级暴力手段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当然,思考只是思考,行动也还要回归到文明和谐的道路上,说说可以,动粗终归不是我辈读书人的强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