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记(闽赣粤琼篇) |
旅居泉州久矣,只是晓做夜宿,两周如一日。周日得闲,驾车观景(比走马观花又快了许多)游了泉州的一些寺庙。且记下。
1. 开元寺
在中国,以开元命名的寺最多了,几乎到处都有,也到处都说得小有名气。这是因为唐朝时皇帝笃信佛教,以年号为名,命令每州都建或改名一座开元寺的原故。所以,说到开元寺,人们都要做一番补充,是哪里的开元寺,就象泉州的这一座,就一定要说是泉州的开元寺。此寺原来叫“莲花寺”后来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玄宗皇帝一声令下,改为开元寺至今。
开元寺座落在泉州城里的西街,原本街面上很狭窄,停个小车都要在离寺门几百米处,现在西街拓宽了,成了通衢大道,寺门反而显得小了。进得门来,便是大雄宝殿,那两个稍稍上翘的屋脊表现出从唐宋传承下来的闽南建筑风格。殿前的广场很大,两旁的有些年头的大榕树也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东西塔在紫云大殿前,二塔相距约
200米。东塔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
(865)始建五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易为七级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改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石塔,通高
48.24米,占地85.8平方米,每层开四门,设四龛,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可环塔而行。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各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塔基为须弥座,砌以青石浮雕释迦牟尼故事39幅。门、龛两旁浮雕佛教人像共80尊,神态各异,刻工精巧。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
闽王王审知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宋淳熙间易木为砖,改今名。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
(1228~1237)改砖为石,先东塔10年而成,通高44.06米。除须弥座石刻系花鸟浮雕、石斗栱作法稍异外,制度规格与东塔基本相同。”
按博友的要求,亦图亦文地写了一些,总觉得不够连贯,失去了我MOLE的特色。勉强算作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