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大宁水库调蓄库开始向卢沟桥下的晓月湖注水,预计本月中旬完成注水,届时晓月湖将蓄水约60万立方米,形成平均水深1.5米,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水面,卢沟桥下将常年水波荡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消失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水景将再现京城。
卢沟桥建于卢沟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完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桥长266.5米,桥栏杆上有501只石狮子(也有一说502只),桥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晓月是古时“燕京八景”之一,其意境是由远山、近水、晓月、美桥之情趣,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而构成的。古桥本身是构成这一意境的主体。据《图书集成、考工典》载:“桥东筑城,为九道咽喉。五更他处不见月,惟卢沟桥见之。”又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卢沟桥一带“每当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水淼淼,为京师八景之一”,故名为“卢沟晓月”,“卢沟晓月”遂成著名燕京八景之一。
现场:工作人员查看注水口
现场:注水口-水质清澈
卢沟桥拂晓晨景,斜月低垂,晨霭苍茫;西山诸峰,笼罩轻烟;古桑干河,晓雾蒙蒙,如同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这景色曾让乾隆皇帝欣然命笔“卢沟晓月”四字,手书依然矗立在桥头的碑亭当中。历代迁客骚人留下了许多抒怀的诗句。
现场:水流不小
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这是一首较早的卢沟送别诗,为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所作。当时卢沟桥是出入京都,迎送客人的门户。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廖落曙光寒
为明代杨荣所作,因仕途不得意,深秋来此,再见到“晓月”的寒光,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突出了“晓月”的特点。
现场:湖面开阔
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
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戍楼寒
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
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为明代张元芳所作的《卢沟晓月》,是描写卢沟桥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束发承恩禁苑游,乡心今夕渡卢沟
千峰过雨官桥暮,廿载飞尘客兵秋
驿路行分三辅界,宫云回见五城楼
车中却听浑河水,阅尽归骖日夜流
为明隆庆进士于慎行所作。当时,他官至礼部尚书,因惹怒了皇帝,被遣返回乡。这种心情过桥,不用说赏月,连在桥畔住一宿的心情也没有。傍晚来此,急切过河,坐在车中,不想往外看,听到水声,却又勾起满腹牢骚。
与上述相反的是,纨绔子弟过卢沟桥,却是另外一种心情:
燕姬歌处啭萦喉,燕酒春来滑似油
自有五陵少年在,平明骑马过卢沟
可惜如此美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永定河上游断流,卢沟桥下的晓月湖渐渐干涸,历史上的“卢沟晓月”就此消失。
现场:岸边绿化工程施工
卢沟晓月湖始建于1998年,并在卢沟桥下游约450米处修建卢沟晓月湖橡胶坝进行挡水。199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水务局在卢沟古桥下游约450米处修建了“卢沟晓月工程”。工程利用橡胶坝进行挡水,建有防渗措施,具备蓄水功能,通过采取系列工程措施改造永定河沿线及周边环境,为水资源充沛时恢复“卢沟晓月”景观创造了基础条件。2000年8月,该工程拦蓄由官厅山峡地区形成的雨洪1400万立方米,永定河水终于流经卢沟桥下,使“卢沟晓月”的容颜得以显现。遗憾的是由于水资源缺乏,美景仅维持了两个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