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全球有近一半人口以它为食。但对有关大米和气候变暖的各项研究进行的综合评估显示,随着未来几年全球变暖,许多地区的大米产量将下降。
美国的一项研究说,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最贫困地区受到的冲击最大。为了跟上全球人口增长的步伐,大米产量需增加约1/3。
要预测气候变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十分困难。温度、二氧化碳集中程度、臭氧水平对作物产量都有巨大影响。但大多数研究只注重于这些因素中的一个,从而使人们很难知道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也不知道在人工环境下的温室中进行的实验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是否一致。但伊利诺伊大学的伊利莎白·安斯沃思说,在对约80种不同研究的证据进行综合考虑后,结果便十分清楚了。
在那些日平均温度预计将超过30摄氏度的地区,大米产量将开始下降,而且温度越高减产幅度越大。
由气温升高导致的产量下降会被促使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导致的光合作用的加强而抵消。但当安斯沃思将各种研究放到一起的时候,她发现光合作用的效果不足以完全抵消高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地表臭氧水平的提高也会减少作物收成。电厂排放的二氧化氮能在温暖和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催化生成臭氧。安斯沃思发现,臭氧浓度每增加60bbP,就能使作物减产14%。中国和美国的农场已经记载到这种浓度的臭氧增加量。
在含有人工空气的温室做的有关臭氧效果的实验还只是初步的,因此其他大米研究人员敦促谨慎对待安斯沃思的解释。例如,许多实验使用的是固定的臭氧水平,但室外的臭氧水平每天都会发生波动,作物可能利用臭氧水平较低的时刻休养生息,修复在臭氧浓度高的时刻受到的影响。不过,批评人士一般同意安斯沃思有关急需要能够忍受高温和高臭氧水平的新的大米品种的结论。
安斯沃思指出,热带地区尤其需要这些新品种,因为那里的气温已经接近传统大米品种能够忍受的极限。而这些地区中有许多地区,其中包括非洲的一部分已经出现有规律的食品短缺。
安斯沃思说:“这一点不是均衡地影响整个地球。在那些对粮食需求过大的地区,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
农业科学家说,现在确切地说气候变暖将如何影响作物产量还为时尚早。例如,科学家对于高水平的臭氧含量和高水平的二氧化碳含量对大米产量的综合影响还知之甚少,因为这两个因素通常是被分开来独立进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