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分类: 【猫猫点滴】 |
这样寒冷的夜晚,我冰冰凉凉的摸着暗暗的灯光爬上了床,迫不及待的抱着女儿暖暖的身体取暖,紧挨着宝贝,贴着她嫩嫩的小脸蛋,听着她有节奏的呼吸,幸运的话,偶尔还拉长一个可爱的呼噜声赏赐给你,老爸早早的在被窝里为我在放置了热水袋,彻头彻尾的温暖到底,这样的满足,就仿佛自己拥有了全世界一样的幸福。深夜里,忽然感觉自己才像是个孩子,坚强的背后,怎么需要那么多的情感将自己包围。不管白天有多长,背脊要挺直多久,很多时候,夜,才会让我放下身上的背负,享受大脑的清醒,心灵如水一般的融化。
女儿回到四川,变得很认生,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也许语言上的代沟,让孩子很无奈,导致听不懂就会觉得很陌生,不明白也许就会害怕,想想她的表达不能及时得到认同和附和时,就像我们去到了一个语言不同的国家,沟通带来困扰时,大人也会觉得很无助。何况一个不够两岁的孩子,这样的现状,多少带给女儿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每当,四川人热情想要拥抱孩子的时候,或者仅仅只是一声猫猫,也会吓怕孩子。轻则趴在妈妈身上,使劲拽着我的大腿,严重的立马嚎啕大哭,伤心难过。只好等待孩子,靠自己熟悉这样的环境,妈妈在旁协助适应。而我这个妈妈,四川话,广东话,普通话,三点方言经常胡乱交叉,时常搭错线,前句左后句右,连我也要积极适应,孩子呢,不是更需要吗。那么,女儿不是变小气,不是不乖了,是还没熟悉这个地方。包括这里的人,这里的环境,这里的语言,这里的热情,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她正在努力的接近这里。
而在香港,孩子性格的外向几乎到了让我担心的程度,热情过火,生熟通杀,我和孩子爸爸会有很多不必要的应酬,凡是宝贝和谁打招呼,招惹谁,我们都得奉上礼貌的笑容,又或尴尬的表情,多则小侃几句育儿的经验,聊个三五四句,遇上合得来的,甚至相见恨晚。正常状况,通常都是爸爸妈妈相互寒暄几句,礼貌回应。超个别的特殊情况,也有对孩子不理不睬,冷冷淡淡的,此时,孩子会向大人求救,如果这时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答案,就得巧妙的见招拆招,机警应答。我选择,总是告诉宝贝,没关系,世界依然很美好,既然有人会为你停下,自然也会有人因为忙碌离你远去。
新的环境,宝贝又重新像一张白纸,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陌生的世界也心存芥蒂。在语言为四川话的环境里,孩子也开始逐渐接受,甚至开始多了几句四川话的口头禅,惹得我们啼笑皆非。只要你慢慢的说,孩子认真的听,四川话也开始能懂了,呀呀学语的表达中,广东味儿的柔,四川话的钢,相映成趣。比如,最近很喜欢帮外公倒垃圾,喜欢像公公撒娇诉说跌倒的痛痛,喜欢在妈妈生气的时候,躲进外公的怀抱里,过分要求只会向公公提出,喜欢学外公用四川话说,“要得。巴适。不摆了。”出门不用教,也会招手叫“三轮{人力车}”,还是标准的四川话。没准儿,咱们回去,已经是标准的四川人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