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家虞君质氏,曾数度相值于拨云兄家,彼亦如余然,深爱其字,尤最其人。尝谓阙之书法,极具阳刚之美,而无阴柔之质,完全为其豪情与真性之流露,诚不虚也!虞氏曾分别评述其四体千字文,以其详尽而切实,拽特录之如左:
“首先一谈作者在楷书方而的成就:古人论楷书,首贵骨气,次贵平正;有骨气,能平正,自能笔笔着力气势相贯,无一弱笔,无一懈笔,方能看去如端士之令人生敬.如淑女之令人生慕。所谓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则中含,顿则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能如此方可得骨气与平正三味。作者楷书于点画无差,一笔不苟之外,更能修短合度,肥瘦适中,于繁简广狭之间,表现萧疏之风,飘逸之致,在整齐中寓有变化,而变化短能不流入呆滞,允称妙品”。
“其次一谈作者在隶书方面的成就:隶书于篆而加变化,故有合篆、离篆、增篆、减篆的种种休态。古人隶书口诀曾说枯老古拙,如龟如鳖,蚕头燕尾,斩钉截铁云云。今观作者求书枯中有劲,拙中有巧,可谓深得隶法运用之妙。要知写隶在起笔收笔处最难见胜,作者在此等处功力深到,故能彻底表现出蚕头燕尼,斩钉截铁的风格,自有一种刚健雄奇之气,扑人眉宇。”
“再次一谈作者在行书方而的成就:行书是介乎隶书及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故非精于楷草的人,绝不能写好行书。宣和画谱曾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行书有焉。作者正因精擅楷书及草书,其所以能善写行书,无宁是事理之所必然。从前苏东坡评米元章行书,说他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而黄山谷评米元章行书亦有如快剑砍阵,强驽千里之语,今观作者行书造诣,其沉着痛快处,的确大有古德风范。”
“最后一谈作者在草体方面的成就:草书能以古人之法为法,始能领悟;草法生于古法之外,能悟笔法生于古法之外,始能由我化古,以至我行我法。草书固重变化,能在下笔以前,尤重心平气和;循规蹈矩,即一波一磔之间,务要不失前人法度,并非如野马不羁,纵横驰骋,以致逾越藩篱,谬误百出。作者草书笔法变幻,在融复断续之间,于创造中不失古人遗意,尤其善用渴笔,有时笔虽乾而饶有奇气,这与浅学乾而无气之枯笔迥不相同。古人评逸少草书是,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作者草书,正力矫此失,在龙蛇飞舞,锋穆宛然中,表现着大丈夫的气概。”
“综观作者在楷、隶、行、草四体方面的风格,觉其字里行间,随处弥漫着大气磅礴的力的表现,这是作者全部书法的一人特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一大特色。个人生平所见古人千文名迹,如赵松雪、文待诏、董香光等,虽觉各有千秋,但若一言民族精神的表现,则当推作者此著为独步.推其所以致此之出,不外作品风格是作者品格的反映,正因作者在品格方面索有忠直孝友的修养,故其书法雄浑庄重,有迥异凡流的境界。犹忆朱长文于墨池编论颜真卿书法有云:“观其中兴颂,则宏伟发扬,象其功德之盛,观其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业之谨;观其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今观汉骞先生书法,同样可以窥见其刚果的精神与严正的品格,从而断定此著,将与历代名迹共垂不朽!"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黄埔军校书画院-《阙汉骞书法及其四体千字文简述》(台湾萧天石撰稿)
链接百度百科:
阙汉骞(1902—1972),字拨云,湖南宁远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八年抗战中历经十战。擅长书法,造诣颇深。
萧天石(1909-1986)号文山遯叟,湖南邵阳人。早年毕业于军校,曾经从政于川。赴台后创办自由出版社,晚年致力于道学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