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以兴农
何以兴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80
  • 关注人气:1,0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2020-07-11 20:36:20)
标签:

人文关怀

水土涵养

城乡互助

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

分类: 全息自然农法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何谓《乡村的智慧》或者《智慧的乡村》?
还就是民间的智慧 农民的智慧。
杂草,可谓农业的最大消耗并且还是最累人的事情
但这“以草制草”却早在这里盛行
而且还真就是选择的苜蓿
跟苗木相宜共荣并且使农业变得一劳永逸…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不难发现,在那些长满了草的地方,就没有了其它杂草。这其中,一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或者就是老天在向人们传达:人工播种那些自带根瘤菌的牧草,实质上就是造肥厂,并不妨碍人们在其中种植任何庄稼。在人工种植的草坪上种植蔬菜没有问题,而茶叶、果树及那些藤蔓作物,相对就更容易了、更不用担心。
  
自然界里,供给植物的养分究竟是什么?一亩自然森林,在没有丝毫人工干预的条件下,每年可产生多少生物质(总量)?这种产能究竟从哪里来呢?毫无疑问,只有自然的枯枝落叶,经大自然的转化而变成了植物生长的养分,而且,周而复始,永续循环。了解得知:就是这种未经人为干预的自然界,每亩每年可获1000公斤的干物质(产量),而可能得到的养分唯有枯枝落叶,也就是说,少部分的枯枝落叶经大自然的有效转化之后,回馈给大自然的产能可能是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自然增量。
  
如果我们的农业种植生产,去效仿自然界高矮错落,均衡受光,那么,一座由可食性植物组合起来的食物森林,会不会在产量和品质上均远远高于我们从头到尾尽在干预的农业生产呢?
  
因此,效仿自然森林,尽可能地还原生物的多样性,并立体种植食物,避免浪费一粒阳光,那么,人们可以获得的食物(生物质)产量乃至质量,是不是也能最大化了呢?因此,全息自然农法实践有了“种阳光”之说,并已然经历了反复地实践检验,相对现代农业单一物种的生存方式,更高产并使产品品质更好。
  
全息自然农法实践的技巧,还就剩下与杂草斗智斗勇的技巧。实践证明:控制杂草的最好办法还是“以草制草”,这法子不仅高效,并可能一劳永逸。
  
全息自然农法强调,一定要先种草(优选低矮的豆科牧草,例如多年生的苜蓿),其主要意图就是:
一、以草制草——不浪费一粒阳光,先一步高密度覆盖地面抑制杂草的生发,大幅节省人工锄草的开支;
二、以草制虫——构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食物链,为虫鸟提供栖息环境,抑制病虫害发生,节省防虫治病的成本投入;
三、以草养地——消耗土壤中从前残留的农药、化肥残留,通过杂草转化为有效绿能;豆科类作物自带根瘤菌,还可以提高地力,涵养水土;等等。
  
凡事“只有在欣赏和爱戴的前提下,TA们才会为我们表现兴旺”——即:“慈爱的能量基地”。即农业,很可能只需要我们改变一下对虫草的态度,当“虫草是宝”,带来的便是兴旺,关键还在于这种习惯养成了自我内心慈爱能量的兴旺,再反应到日常的农耕活动的待人处事中,也就皆兴旺和谐了。
  
东北有位生态农业朋友,一心一意就想种出最好的自然食品来。于是,见遍地是牛粪,便组织人力去捡回来堆肥,再施用。后来,总觉得哪儿不对,渴望增加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力的支出。于是又去学习酵素,倒腾来倒腾去,还是发现入不敷出。
  
这种思维习惯,还是那种追求高产及对抗病虫的发心,显然,这种发心并不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姿态,更违背“温顺的存在总是最合适”的道理。何况是在东北大平原黑土地上,把如此费力积肥与制作酵素的功夫拿来多操作一下机械,该能多耕种多少亩土地?而可能带来的增产,是不是会不会更大呢?
  
因此说,农业一定要基于成本控制到最低乃至劳动行为价值更大化前提下,来权衡我们的付出与回报是否成正比。
  
更多惊喜发现,尽在完成“以草制草”之后,例如:病虫不见踪迹了,产量大幅增长了,品质直线提升了…关键的关键就在于:生产成本与劳动投入降低了,行为绩效升高了,农业的喜悦乃至快乐也降临了… 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人们投身乡村三农,无论怎么干,首先声明:凡是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好与坏,都只是一种修行,一种探索,一种体验,最终收获一种感悟。
  
但有一种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人一旦投身乡村,就在给自己挖坑并反而使自己深陷其中久久难于自拔。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习惯性的思维,不但解决不了三农问题,更可能反而使自己深陷三农问题纠缠不休的泥潭中。”
  
因此,这种现象也进一步说明:投身乡村,需要彻底打破习惯性思维,即“不必按常规出牌”。比如:在农业生产层面,当“虫草是宝”;比如,种草制草;以草制草;以虫制虫;把菜当草种,把草当菜种;等等,这些还只是生产层面的“转换思维”,还有经营层面同样需要“转换思维”,比如,跟农民不要产量,种植论亩结算,养殖论年限定价,跟消费者论份定价 ,彻底改变结算机制,等等。
   
总之,我们投身三农即乡村,皆需要彻底的“打破和重建”,这种思想,看起来似乎很难很难,难到令人望而生畏,难到令人感到后怕,难道令大家重新思考人生并感到前途莫测,但这些莫测及其可怕的背后,也可能就是一种更积极,更见效、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探索哟。
正如:“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紧紧抓住此身、此时、此地。”
  
对三农来说,虽然“打破和重建”也是必然,更是必须,否则,如鸡蛋,自己从里面打破便是新生命,但被人家从外面打破,就只是一盘菜了。这样思考,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自信,而从何以兴农长期“饮啄随缘乐有田”即“在运动中成长,在修行中修心”的经历来看,其中的快乐远远多于惊险。因此,这句“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紧紧抓住此身、此时、此地”,无疑对广大三农探索者更有用,正如:“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那种豪迈。
  
以草制草,以草制虫、以草制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