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傅的课——歌行体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2009-03-14 20:05:39)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云门诗话

  今天我要讲歌行体。

  我们读诗。现在很多人都注意的是格律诗。我们也叫近体诗。 但是在古代。诗人们不仅仅只有格律诗一种选择。 诗人们往往还会去写古体诗。 我们分别诗的标准有二。一是平仄可以分别古体、近体诗。二是音乐。可以分别乐诗和非乐诗。这里的乐诗起初是有音乐的伴奏的。 但是音乐伴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啊。有的人就模仿乐诗。这样的诗也是乐诗。古代在汉朝的时候就有歌和行的诗名。 比如,《怨歌行》《塘上行》《大风歌》。

  我们如果读早期的这样的所谓的歌行。知道歌和行是有区别的。歌为立歌,就是站着歌之的诗。行为行歌,就是走着歌唱的诗。歌是正式一些而且大气些。行多是自我之表达,相对小气些。但是这些观点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模糊了,到了后来就根本没有区别了。在唐朝以前歌行体主要还是服务士以上的人,而且是五言诗占据大多数。但是到唐朝诗歌的普及化,使得歌行体有充足的发展。

  不过我们要注意一下,歌行体不等于古体诗,但是很容易和七言古体诗混淆。所以古人在创作的时候常常用一些字进行区别。 比如连昌宫词---词、琵琶行--行、圆圆曲---曲、长恨歌----歌。当然也有一些没有注名的我们也习惯分在歌行体里面,比如《春江花月夜》。不过《春江花月夜》是固定的乐府诗题。我这里是指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不是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 歌行在唐朝以后就不一定是一定要有歌行两字了。
  唐朝以后。歌行体虽然分了五言和七言。但是基本是以七言诗为主题的了。我曾经讲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讲过《琵琶行》。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歌行体。他们也符合歌行体的基本特点。注意一下。这些特点很多都是唐朝才形成的。

  歌行体特点一;长篇

  我们现在可以阅读到的歌行体一般情况都是很长的。起码也超过一个律诗的字数。有的多至几百字。这样是字数。很适合写长篇的叙事诗或者复杂的。
   第二,字句技巧的反复运用
  这些技巧包括换韵,对仗,顶针等。
  第三,格律不严谨

  也就没有按照格律诗的平仄。但是有会出现律句。但是不有意为的。
    连昌宫词
  作者:【元稹】 年代:【唐】 体裁:【乐府】 类别:【未知】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我们看看这个,这个就是叙事的,而且对韵的更替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平韵 ,仄韵,入声韵,随便用。

  而且我们读歌行体的时候还知道第四特点:就是感情的充沛和词语的丰富绚丽。
  我们如果要想写歌行体必须注意这些特点。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和充足的感情。那么你不要去轻易创作。

  因为歌行体的文辞的这些特点。到了五代时期,歌行体的作者就很少了。宋朝虽然有人写。但是成就也都不大。柳永的《煮海歌》可以说是比较好的。 
  因为元朝在对汉族的大规模屠杀。使得元朝的文化凋敝。虽然有元曲。但是诗上面机会没有什么可以言的成就。残存的诗人多是对故国的思念。就是所谓的江湖派。
  在明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对文人的迫害,以及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的对方孝孺十族的屠杀让明朝的文人笼罩在一片阴影中。不过后来明朝在永乐以后渐渐放开对文人的压制。这样明朝的诗文就开始复兴了。这个时候有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运动。这些人就有不少写歌行的。比如何景明的《明月篇》。后来汉诗在前后七子的带动下复兴复古。我这里说的汉诗是指汉族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诗。不是汉朝的诗的意思。
而且在清朝歌行体的创作没有中断。一直保持到近现代。
  我们纵观歌行体。以唐朝以前为初始期。这个是歌行体孕育的时代。唐朝是歌行体的高峰时代。从盛唐的《春江花月夜》到中唐的元白,到李商隐的《燕台诗》完成了歌行体的定型。宋元是歌行体的沉寂时代,明朝复苏。清朝到近代是歌行体的又一个写作高峰。不过这个高峰往往在唐朝以下。
  我们从古往今来的作品可以看出歌行体的表达题材往往是有限的。这个不同于绝句律诗。歌行体适合表达的是:1国仇家恨2自我的辗转零落大规模的事件或者景色描写
 饮马长城窟行(一作古长城吟)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我们从这个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见歌行体基本的手法是描写和叙述,其次为议论。这个议论是基于描写和叙述展开的。 
  我们看这个诗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就是议论。但是这个议论是要展开描写和叙述。议论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但是议论是必须的,有的含蓄,有的直接,含蓄的少,直接的多。 像《燕台》那样的诗就是少之又少了。
  再看歌行体的韵虽然是没有严格要求的,但是也有一般规律。一般情况是四句押韵两个韵。七言的话起句也押韵。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这里四句的三句押韵,其中第一句是起句。四句转韵,一般是平韵后换仄韵,仄韵后换平韵。注意这些只是一般的情况。没有人严格的规定过,只是通常情况,有的不换韵也可以的。总之歌行体富于变化。言辞精美。歌行体是富丽堂皇。好像一个皇家园林一样。比如我们读汉朝的《长杨赋》《二京赋》 这个就好像歌行体的格局了,也类似歌行体的风格。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一下,歌行体是句子字数基本是相等的。但是有的特殊辅助词语。比如君不见君不闻君不知等等是可以例外的。

   春女行
  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
  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
  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著春衣。
  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
  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
  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狐兔尘。

  还有的在起句的时候。可以把7字句打开。成为三三句式的。有是诗或者就用三字四字五字起。比如何景明的《明月篇》。

  在风格上分《饮马长城窟行》为代表豪放派,《春江花月夜》的清远派,《长恨歌》历史派,《燕台》的绮丽派。后来的作者几乎都通过模仿这些作品得到一定的成就。比如吴伟业的《圆圆曲》就明显模仿了《长恨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扇与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