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鬼神观
(2008-09-21 22:01:21)
今天 我要 讲的是儒者的鬼神观,我们先感谢老三在星期三的时候讲的 佛教。
今天我讲儒家和儒教的今天我讲儒家和儒教的,《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个是孔子的话。他的前提是有鬼神,这个证明儒家是儒家觉得鬼神是存在的。
但是儒家的鬼神又是相对谨慎的态度,也 没有完整的鬼神世界的体系,这个和前提宗教是不一样的。儒家认为世界上面的一切都是天命,“天命”里面的天我可以知道是又意识的,有德性的,有类似人的感情。
儒家又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气,这个气是广泛意义的气,人是天地中间最有才的,他的气息和天地相同。都是人有又区别,有一定的等级,所以每个人祭祀的天地里面的东西也不一样啊。儒礼又规定,天子祭天,诸侯祭境内山川,大夫祭五祀,五祀的说话不一样,有说五行的神的,又说是家里面的五种神的。不过这个证明了儒家相信鬼神的存在神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神如神在”、“天何言哉” 但是我们看上面的言语知道儒家的神鬼态度是谨慎的,朱熹在回答学生的话的时候。说鬼神事自是第二着。还说,两个无形无影的是难理会的,也没有必要去理会啊。要把我们紧切做的事情做好啊,所以说儒家的鬼神观是谨慎的。
不过儒家的鬼神观没有形象化啊,没有完整的体系。因为这个是第二等的事情,是生活上面不重要的事情。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儒家非常注意祭祀。这个是儒家礼仪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子这里又说了,这里的鬼是先祖。孔子认为寻常的人去祭祀非你先祖的鬼神,这个是献媚,这个是不可以取的。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鬼是一种原始的祖先崇拜,认为的天命了是一种自然的崇拜,不过这个天命是有人格化的。
儒家的祭祀是注重的不是祭祀的目的而是这个过程。是在这个过程里面起一个教育的作用,儒家认为,人是有气形成的。天地也是那样,天是清轻的气,地是浊重的气。人的气息和天地相通,人的气息也合鬼神相同,但是人因为又区别所以气也不 一样,所以同的气也是不一样的。儒家认为祭孔是儒生作的,因为孔子也是儒家,而且是创始人,认为后辈要祭祀他的祖先因为祖先年代虽然久远,但是他们的气是连贯的。朱熹曰:“鬼神只是二气之屈伸往来。就人事中言之,如福善祸淫,便可以见鬼神道理。朱熹认为一个人光明正大,有啊、浩然的正气。就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相反会有一定惩罚,所以说儒家的鬼神观是谨慎的。
《尚书.金滕》篇中“乃立坛墠”一节,朱熹认为“分明是对鬼”。“丕子之责”一句,朱熹认为只有晁以道解释为如史传中的“责其侍子”是正确的。其意思是说,上帝责令武王来服事左右,所以周公乞求代武王去死。周公的理由是:“我多才多艺,能事上帝。武王不若我多才多艺,不能事鬼神,不如且留他在世上,定你之子孙与四方之民”这个你是天。这个认为人民是上帝的子孙,起码认为人民是一部分是上帝子孙。
然亦有死而未遂散者,亦有冤恨而未散者。然亦不皆如此,亦有冤死而魂即散者。(《朱子语类》卷八十七)但时间长久,这些鬼魂之气终究还是要散的。所以古代的许多厉鬼如伯有等,后世就不见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