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就是绿豆芽
万种经历万千个年,万千年味儿总关情。
伟人凡人万千个想,找到自己才赢今生。
年味是乡愁?年味是春劫?年味是怀旧?
当你吐槽央视春晚不好看,你其实已经开始out 了--如果你是春晚总导演,你能拿出啥节目?
这是一个多元个性时代,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春节,每个人都有一种专属性的年味儿。如果非要说,年味儿是啥?我觉得一个或能统一大多数人心思的正能量答案就是:找自己。
可是我的记忆里,她当年可是生豆芽全乡有名。
在那个乡里干部下乡来村里,中午派饭的下酒菜只能靠小卖部买来的几盒罐头撑场的岁月里,妈妈,仅靠看报纸,就学会了生豆芽。
那时候,妈妈从报纸广告里找到出售生豆芽教程的厂家的地址,汇款,收邮件,准备好就开工了。
没记错的话,那时候妈妈是用爸爸用山上割来的柳条编成的一人来高的大筐替代了教材里说的大缸,用塑料布打底儿防渗漏。放好泡过出芽的绿豆后,就开始放大筐里反复滤水。筐里一支温度计,像她之前人工孵化小鸡、小鹅、小鸭子时,随时监测那些鸡鸭鹅蛋们的体温变化一样,精心呵护豆芽苗们的温度变化。
最常见的是,每次半夜醒来,妈妈要么是在用大锅烧水,要么是正在一遍遍地用热水温水冷水等各种新豆芽宝宝们的最新需求温度的水来给它们补充养料。
就这样,大约四天四夜之后,白嫩嫩的豆芽就长好了。长好的豆芽要尽快卖完,不然就会长出长长的根须而烂掉。
妈妈的豆芽那时候非常抢手,凉拌,爆炒,辣烧。总是被饭桌上的人们一扫而光。
逢五的日子是集,妈妈会叫上爸爸,赶上家里的邙牛拉的牛车,用另一个盛豆芽的大筐去赶集,每次豆芽都卖个精光。
如今,我北漂在京,几乎一年才见妈妈一次。忙着帮忙照看我弟弟家俩宝贝的妈妈,还是逢年就盼着我来,生好豆芽等我吃。
其实,妈妈不知道,每次在北京的菜市场看到有人卖豆芽,我都会买够炒一盘的,而且如今,我媳妇也知道了这一点,经常买豆芽炒给我吃。近40的人了。每次吃豆芽,我都想妈妈。
如今,妈妈上岁数了,但她的勤俭依然如故。他们那代人,似乎永远看不惯如今年轻人的大手大脚。
还好,我们日益知道他们的好,开始懂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二老,如得三生。
妈妈也开始说春晚不好看了
我之前也曾有过这时候。比如大学挂科,比如工作不顺,比如没找到女友。但走南闯北之后,我日益懂得,就和每一天你的心情一样:饭菜其实总是翻新的,好不好吃,其实全看你的心情。
春晚毕竟是举国精英之力,好不好看,全看你看得是否投入,是否理解,是否刷新了你的欣赏水平。当然了,一家人的众口都那样难调,更别说数亿人的同一顿年夜饭了。但既然妈妈说不好,我们,就要继续加油。
但是,就像妈妈的豆芽也会偶尔不好吃一样,我们是否懂得了珍惜传统,珍爱家庭,能否在各种碰撞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丰富自己,珍爱家庭-只有每一个小家搞好了,才有真正的富裕国家和社会吧?这应是远胜春晚好不好看更重要的过春节的现实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