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生命的大考
照片上的这个可爱的孩子,名叫邵裕航,是一个成熟、自信、品学兼优且充满憧憬的少年。昨天他还在操场上嬉戏欢笑,今天却躺在北京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承受着白血病带来的难捱的痛苦。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是他得病之后随父母来北京。那天晚上,我帮他们约请到专家。此时已临深夜,慈祥而严谨的专家却仍然不知疲倦地帮助邵裕航义诊,并不断用微笑鼓励着孩子。那一刻,我看到这个孩子眼中闪烁出生命的光亮,看到他对这个世界所充满的无限期待。此时的他,本来正处于如歌如花的岁月,正处于青春飞舞的时节,正处于太阳升起的时刻,然而,无情的病魔却紧紧纠缠着他,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更多的变数。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去上学……
邵裕航的父母生活在东北小兴安岭林区,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也就一千多元,如今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但依然不够孩子的治疗费用,还有六七十万的缺口。几个月下来,邵裕航的母亲程桂梅一下子消瘦了30多斤,憔悴的面孔上写满忧愁。
爱的温暖可创造生命的奇迹,爱的呼唤可使生命重放异彩。面对这个孩子的命运,中国青年报记者谭辛鹏用心记录下邵裕航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文字已经见报;爱心志士孟鸿安正在呼吁有关爱心基金给予支持……
在这里,我将中国青年报记者谭辛鹏的文章转载过来,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这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
邵裕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仰望着窗外新绿的枝叶。窗边的一角,一抹阳光透过来洒在他脸上,让原本白净的面庞,看上去愈加的苍白。
2009年10月,这个17岁少年被查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尽管这个消息给他的父母带来了灭顶般的打击,但他依然不忘每天在自己的嘴角挂出一丝微笑。他说,他自己要首先坚强起来,然后才能给父母勇气。
“妈,别难过,以前你啥样,以后你还要啥样。”
“妈,你怎么不抹口红了?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和原来一样漂亮,我喜欢看你漂漂亮亮的样子。以前你啥样,以后还要啥样。”透过视频电话,邵裕航对妈妈说。
在程桂梅印象中,儿子邵裕航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上初中时,他常把自己带到学校的早餐让给家庭条件比自己更差的同桌吃,自己却饿着肚子,等中午放学了才回家吃。上高中后,学校每学年要向一批困难家庭发放补助。一次,邵裕航在补助名单里发现有自己的名字后,就去找班主任,说班里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学,要求学校把自己的名额让出来。
“他总担心因为自己的过错给别人添了麻烦,哪怕是自己的家人。”在邵裕航的父亲邵建民眼里,儿子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自己一点的不恰当给别人带来麻烦。在得知自己得了白血病后,邵裕航几次对爸爸说,别把病情告诉妈妈,她会受不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邵裕航都没有向妈妈提及自己的病情。
“那天,我刚楼就从老远看到孩子把头发全削光了,站在病房门口向我招手。”程桂梅说,每次好想到这个情景就会失声哭出来,但孩子的坚强还给了自己无穷的力量。
邵裕航特别喜欢读书。生病后,他的书包从伊春背到哈尔滨,又从哈尔滨背到天津、再从天津背到了北京。每次程桂梅回伊春,都得给儿子带几本书来。她知道,儿子是想通过读书来安慰父母,“他怕我们担心他失去信心”。
“你们是不是寻思着我正哭得死去活来呢?其实怎么过都是一天。”在病房里,邵裕航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看书,有时还会做几道题。
“孩子最怕两件事,一是花钱,二是耽误工作和学习”
“这孩子最怕两件事情,一是花钱,二是耽误工作和学习。”程桂梅介绍,儿子还小的时候,就很替父母考虑日常开支问题,他总是告诉父母,“什么便宜,咱们就吃点啥吧”。牛奶有塑料袋包装的,也有纸袋包装的,每次他都让父母买塑料袋包装的。
在北京看病期间,程桂梅夫妇想带儿子看看长城,去了听说一张门票要45元,儿子就不愿意进去了,说“反正在外边看看也一样”。最后他们三个人在长城外边看了看,照了几张相回去了。
“去天坛那次也是,听说回音壁要单独收费,孩子就说算了,外边瞅瞅也行。”邵建民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最会过日子的是儿子。“每次给他买点东西,他总说我们乱花钱。”
一次,邵建航夫妇给儿子买了只烤鳮,儿子急了,对他们说,“你们现在花,以后我要是有点出息还行,万一要没啥出息,你们总得给自己留点钱养老吧。”
“其实我们给孩子买的主要是一些营养品,从小到大,衣服之类的很少给孩子买,背心、裤衩、袜子,大多数全是拾掇别人的,孩子也从来不挑。”程桂梅回忆这些年自己和丈夫给儿子买过的衣服,“数都可以数得过来”。
“那时候总是想,孩子穿好衣服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现在回头想,真的……”
程桂梅双手捂着脸说,孩子其实一直想有一台电脑,别人家是孩子吵着要家长买,我们家是家长要给孩子买,孩子吵着不让买,说要是我迷上电脑不好好学习了怎么办。这次孩子病了,我们怕他寂寞,瞒着给他买了一台。
在邵建民印象中,儿子给父亲操的心一点儿不比父亲替儿子想的少。自去年11月邵裕航查出患有白血病以来,邵建民就没再上班。
“你不会也下岗了吧?”邵裕航试探性地问父亲。
“没有。”
“等做完移植手术,你赶紧回去看看吧。”
见儿子经常问这个问题,邵建民就骗他,说自己现在换了个单位,一年只要忙几个月就不忙了,邵裕航这才稍稍安定了些。
“他现在天天都检讨自己,认为是他把我们的工作耽误了。”邵妈妈说,一次她回伊春办事,走前儿子对她说,“妈,回去后你要好好上班,别想我,我也不想你。”
过了几天,他打电话到二姨家,妈妈正好也在。他就问妈妈今天怎么没上班,妈妈说今天是星期六,他说那也得上单位去看看,你都那么长时间没去了。
“爸、妈,让我再看看你俩,我要把你俩记住”
5月21日上午,邵裕航进仓(即层流病房——记者注)治疗。
“孩子不想进去,我们就鼓励他,说进去了就离恢复近了一步。”邵妈妈回忆,那天在医院走廊,孩子往前面走,她和丈夫在后面看着。当走到大厅时,孩子停住脚又走了回来,他回到他俩面前,托着他们的脸说,“爸、妈,让我再好好看看你俩,我要把你俩记住。”
这次,孩子再没忍住自己,抱着父母大哭了一场。
在程桂梅眼里,过日子就是过孩子,孩子要有个什么闪失,以后的事,会让她不敢想像。他告诉记者,现在她不盼儿子以后能有多大出息,只要平平安安的每天都能看到他就行,哪怕身上有点缺陷都不怕。
“我觉得,有时候父母不是孩子的支撑,而孩子却是父母的支撑。”脸向着窗外,程桂梅低声说,他(邵裕航)现在面临的是一次大考,一次生命的大考,所以一定要考好。
邵建民也鼓励儿子一定要好起来,一定要到北京来上大学。他告诉记者,为了孩子,他已把家里的两处房子卖掉,得到20万元。现在还有唯一一处平房,将来也要被改造。“看看这房子能不能留住,它是目前这个家最大的支撑了”。
事实上,支撑邵建民一家的还有很多。在邵裕航的同学李佳欣印象中,她和邵裕航同学几年,从没看过他和班上哪个同学呕过气,有时同学冲他发火,他要么安慰安慰这个同学,要么就一笑了之。她觉得,邵裕航之所以不肯随死神离去,就是因为他知道老师和同学有爱,他们不会放手。
“曾经,他是我们的阳光;现在,我们要作他的阳光。”李佳欣说。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蜡炬,心存光芒;送人爱心,人生将更加辉煌。我们希望充满爱心的朋友,献出你们的爱,来拯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你的努力,才能创造奇迹;因为你的奉献,生命才大放光彩。
爱心人士愿意奉献的,请联系程桂梅电话:13352587766
在此呼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