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眼科医院成功开展全省首例基因治疗wAMD临床试验项目

标签:
健康 |
分类: 资讯·文摘 |
近日,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底病团队成功完成全省首例视网膜下注射基因治疗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期临床试验,这是该院在眼科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广大wAM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wAM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致盲性眼病,主要特征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进而引发渗出、出血、视网膜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我国约有2000万名患者受其困扰。目前,临床上一线治疗方法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但该方法存在注射次数频繁、感染风险高、治疗效果不持久等弊端,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身心压力。
此次河北省眼科医院使用的基因治疗药物,是通过视网膜下注射,将承载着抗VEGF药物表达的腺相关病毒(AAV)送达病灶区,使视网膜细胞高效转导表达抗VEGF蛋白,实现长期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达到长期治疗目的。这一疗法避免了玻璃体腔反复注射对眼组织的伤害,有望实现“一次注射、长期起效”,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

此项目是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底病团队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项目之一,为确保此次手术的顺利进行,医院组建了由王莉菲教授领衔的眼底病专业团队。术前,团队成员反复研讨手术方案,对麻醉方式、药物配置和剂量、玻璃体切割和视网膜下注射器械、围手术期用药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核对,并开展模拟注射,对术中使用的器械及相关参数进行摸索,就注射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多次沟通及反复探讨。手术当日,在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下,王莉菲教授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为患者实施了玻璃体切割术,并精准选择试验药物注射位点,快速完成药物注射,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研究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密切观察和检查,患者眼部及全身安全性良好,状况稳定。接下来,团队将按照临床研究方案,持续完善术后随访检查,密切关注患者长期情况。
该院党委书记、眼底病学科带头人王莉菲教授表示:“此次首例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医院在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基因治疗技术为wAMD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法,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此次河北省眼科医院在视网膜下注射基因治疗药物治疗wAMD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标志着医院眼科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也为国内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能够成为wAMD的常规治疗手段,让更多患者重获清晰视界。
作者:朱晓磊、胡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