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覆瓿文 |
初三下午,从老家归来。早晚一派宁静,连睡两个自然醒。窃喜:庄儿里的限炮令奏效了。或因这个冬天的雾霾(尘霾)给人的教训深刻,所以庄儿民对此次政府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配合。
今日“破五”,限炮令在崩穷的老讲究面前失效了。由窃喜,转为心有戚戚——在大气污染的公共利益与个人财富的私有欲望之间,谁还念什么PM2.5或PM10,管它哩,且来崩穷吧!炮声隆隆,诉说着同样一件恐惧的事:荷包刚鼓起来,真是穷怕了。
本想循着那些“顶风作案”的鞭炮声一路写下去,来一篇痛快淋漓的檄文。想想,还是作罢。去岁正月初五,自己家不也在崩穷吗?五十步停下来就去笑百步,还是免了吧。
2011年2月7日,曾写《破五的思想碎片》一文,已把破五的来龙去脉归结清楚了。诸位如有兴致,请与我一起重温一遍韩愈老夫子的《送穷文》。
但愿有一天,我们可以淡定地选择“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姑且望文生义一回,那“青云”,就是一方蓝蓝的白云天。
——癸巳正月初五夜 21:31
宁雨/文
(一)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是春节大年里一个特别有意趣的日子。
记得小时候,天还不亮,就被大人叫起,打扫屋子,擦拭仅有的几件家具——大红漆迎门柜、小坐柜,黑漆斑驳的大木箱,还有因屁股们无数次起坐磨为原色的大杌墩儿。然后放鞭炮,煮饺子,俨然又起了一个五更。与大年初一不同的是,这天吃完饺子只能在家老实待着,姥姥甚至根本不让开大门。
破五,在我的家乡有诸多讲究。比如,包饺子剁馅,是包小人、剁小人;打扫屋子,是扫穷、扫晦气;放鞭炮,是崩穷。初五不出门,不串亲戚,是怕把穷气带给人家;不欢迎客人来访,是防止穷气被带进家。
来城里过年,我依然恪守着这些讲究。内心一直懵懂着,但对吉祥美好的祈愿,人同此心,亘古如一吧。
今天早晨问侄子是吃饺子还是牛奶面包煎蛋,特意将饺子放在前头说,暗暗希望他选择饺子。但孩子果断说牛奶面包煎蛋,可见破五在这个“90后”脑子里没什么概念。
庄儿里多数人家还是好过“破五”的。从年复一年正月初五这天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可证一二。记得那年我们搞年节炮皮经济的调查,据一对拾荒高手介绍,破五这天拣的炮皮、炮箱多过了大年初一。
除了对传统的殷殷相承,懵懂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我之类,恐怕“恨穷”“怕穷”,是崩穷的鞭炮格外响亮的主因。
(二)
昨天读一篇博文,是关于仓央嘉措的。那位博主以为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诗人,是被过度得解读了,其实人们挂在嘴边的许多名句,全是伪作而已。我对仓央嘉措没有了解,但那位博主的一些观点很以为然——
其实,我们还并不了解仓央嘉措。
其实,仓央嘉措真正的诗歌多数人并不欣赏。
其实,这种流行只是一种虚幻。
或许,我们只在乎自己幻想的是个什么形象,并不在乎文化本身是什么,因为文化的流行需要情结。
但无论怎样,我们不能不求甚解,过度地解读仓央嘉措,更不能把他的一些道歌说成情诗!
套用他的话说,其实我们还并不了解破五;其实,崩穷等的流行只是一种虚幻……但无论怎样,我们不能不求甚解——因为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将不再“破五”,不再传统。终将有一天,我们要在字典里保留“破五”这个词,他们会很认真地问why?
今天饭后,一个人在书房,我搬出了仅有的几本古书,又很方便地百度了相关条目,于是,一个关于破五的历史路线图,终于大致复原:
破五,崩穷,从古代的“送穷节”演进而来。
起初,农历正月二十九是古代民间的“送穷节”。这一习俗渐成于汉代以前,它的成因据说与颛顼之子有关。《玉烛宝黄》《荆楚岁时记》等云,颛顼的儿子是一个“穷光蛋”,他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人称“穷子”。由于正月二十九是其忌日,故每逢这天人们都要设坛祀之。祭祀时除了喝粥,还要焚烧破旧衣服,边烧还要边喊:“送穷!送穷!”这种做法久而成俗,颛顼之子也就成为民间一致认定的“穷鬼”。
民风随时演变。受道教的影响,从唐代开始,人们“送穷”的活动,由呼喊“送穷、送穷”逐渐演变成祈诵有着固定格式的消灾驱邪的道教祷文——送穷文。古文八大家韩愈曾著《送穷文》。元代诗人张雨有《除夜》一首:“把卷因遮眼,分饧且胶牙;自缘身懒惰,莫遣送穷文。”
宋代以后“送穷节”在时间上有了变化。由于宋朝规定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替代以往最大的节日春节,于是“送穷节”及其送穷风俗活动就改在了新年到来的前几天。
明代以后,民间的“送穷”活动日衰,“送穷节”在民俗中的分量也渐渐变轻。但我国各地仍然留有这个节日的遗痕,只是时间上起了差异,如福建沿海各地依然保存着正月晦日(一般是正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吃豆粥“送穷”的习俗,而中原包括河北广大地区,则逐渐把正月初五当成了“送穷节”。
——以上楷体部分援引于《济南时报》网
穷者,人所恶。所以,破五以后,百业重张,农人开始下田劳作。正如张雨诗中所言,自缘身懒惰,莫遣送穷文。不付出汗水和智慧,二踢脚崩得再响,剁肉刀挥得再狠,天上也不会白白掉下香喷喷的大馅饼,更不会掉下金条银元宝。
(三)
关于穷,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励志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它出自初唐大诗人王勃的《藤王阁序》。可惜,王勃二十几岁就去世了。王勃死后百十来年,大文豪、政治家韩愈出生。他一生多坎坷,仕途多不顺,但却是一个“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伟大实践者。他还写下一个咏“穷”名篇——《送穷文》,绮丽幽默、文思隽永,今日读来依然齿颊含香。
韩愈的《送穷文》,写于“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也就是元和六年的正月二十九,那正是唐朝人的送穷节。
韩愈送穷,阵帐那叫一个排场,心意那叫一个虔诚。他写道: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帐,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韩愈先生送穷,因何如此大动周章?先生在文中将“穷”列为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并声讨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然而,五穷之鬼闻听此言,却“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它们慢条斯理地对韩愈说: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于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最终,韩愈先生的送穷成了“留穷”,“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掩卷,叹服韩愈奇诡险绝的文采之余,更为其丰富的内心、宽广的情怀所感动。韩愈先生学问之大、智慧之深、文章之雄,恐怕当时年代无几人能敌,但他却自持“智穷、学穷、文穷”。唯此,他才一辈子努力,一辈子著书立说;而“命穷,交穷”,则皆因“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于时,乃与天通”,无论面对怎样的险境、厄运,他都坚持自己的志向,坚守自己的内心。
“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穷与富,穷与达,总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人生的空杯,有时候比满杯更珍贵。所以,时常咀嚼咀嚼“穷”的滋味,不也很重要吗?
写于2011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