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所谓名作——名家谈散文之二

标签:
散文创作谈红孩杂谈 |
分类: 名家谈 |
名家谈散文2
红孩:所谓名作
红孩简介:http://s12/middle/49c4c068ha0b7328e403b&690
红孩文章《我为什么放弃鲁迅文学奖投票》《散文何时设单篇奖——兼谈鲁迅文学奖的改进及其他》等发表后,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
这次参加河北的散文年会,我拿到了一个大单子——河北省第7届散文名作奖的获奖名单,一共130多篇(实际评奖:一等奖15篇,二等奖30篇,优秀奖127篇。整理者注)。其中与亲情有关的题材大约80来篇。这说明河北作者重亲情、乡情,但可能存在视野窄的问题。
散文作者应该在一个大的视野下看事情,有个宽阔的视野,有个思想高度。(当然),作家、写作者之间总有差距,有差异性。散文创新要重视差异性,形成“独特性”。作家要有自己的土壤、性格、语言习惯。
所谓名作,可以从三个层次看,一是自己的名作,二是同题材中的名作,三是在一个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应从这几个层面进行考量。不妨经常鼓励一下自己,“自恋”一下。
当下网络写作很普遍。有的博客文章点击率很高。但要分析一下点击率高的原因,可能是正好暗合了某个新闻热点。
去年鲁迅文学奖评奖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成了当时的焦点。我的文章谈到集子不应评奖、只设单篇奖等问题。提出一个集子有没有让人记住的篇目,是否掩盖了散文家、散文创作的平淡、丑恶等等。我们今天能记住的许多作家、诗人的作品,没有一个记住的是他们的集子,而恰恰记住的是他们个别的名篇,多者三五篇,少者可能只有一篇,然而,这些作家诗人就仅凭这一篇却被人们永久地记住,甚至进入我们的文学史。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评出不少,在读者中几乎没什么影响。读者往往看的是你这个作家有没有名篇,如果没有名篇的散文集,艺术水准就会大打折扣,这是文学的基本规律。
我的观点出来后,中国作协一片哗然。
再就是散文评奖,评委能否实名制,公开评委身份,给社会以极大的公正。还有外行评委问题。记得有次我参加一个颁奖,一位领导干部居然在讲话中说,“我真没想到,你们一个镇能出一部长篇小说。”一个镇怎么就不能出一部长篇小说,一个村、一个人都可以写部长篇呀。这位领导的本意是想表扬那个镇,(但没一点文学常识)。还有,评奖应增加社会的参与性。
获奖,拿了证书,上了红地毯,就是个人物了吗?我们作家不是演员!
一个人可以被偷,但不能被骗。欺骗,侮辱了我的智商。
注:本文由宁雨根据听课笔记整理,未经红孩本人审阅,请勿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