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读者大道”——记事三十三

标签:
读者杂志读者大道兰州文化情感旅游杂谈 |
分类: 小事记 |
——记事三十三
宁雨/文图
“读者大道”,兰州文化品牌的神来之笔!
而今,行走百里黄河风情线,必游地之一便是读者大道。
2010年10月30日上午,我怀着一种特别虔诚的心绪访问它。
读者大道,紧邻黄河,在兰州市雁滩到段家台一带,这条路的北侧,即坐落着全亚洲第一大期刊的生产者——读者出版集团。
以一家杂志的名字,命名一座城市的一条重要道路,世上不多见。兰州于2004年11月16日实现这一创举,因为《读者》当得起这份荣耀,也因为这座大西北城市独具的眼光和胸怀。
《读者》创刊于1981年,始称《读者文摘》。因与美国《读者文摘》重名,于2003年更名为《读者》。自创刊以来,它对人生、人性的真切关怀一以贯之。沉静素朴的页面,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扑面而来的却是浓浓的人情味,是生命本质的芬芳。
正是一种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力量,创造了一本杂志的神话。一朵在大西北静静开放的小花,吸引近千万读者,为它痴迷,为它竖起一块购买率的口碑。
漫步读者大道,古柳成荫,银杏沐朝阳,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地锦墙红得敛静而深沉。似乎,眼前的一切风物,都因了《读者》的浸染,而拥有一份绵密而悠远的直指心性的力量。
作为《读者》的读者,曾经很长的时间,我不舍得把读过的杂志处理掉。读不一定挨篇细读了,可是每触摸它们,心都变得柔软,眼睛都变得恬适。记得一个读友跟我说,即使一个杀人犯读到《读者》文章的霎那,他的灵魂也一定有慈悲升起。我相信!
不要指望文字独自担当对社会的教化、对恶灵的感化,但也决不要文字与时代一起娱乐至死!
作为《读者》曾有幸上榜的作者,尽管目前还是唯一一次,我无比珍惜。
一个文友说,她有九条命,其中一条为文字而生。我的命只有一条,却是文字养我半生。我不知道,我该以怎样的敬畏心来为文字活着,才对得起它对我的养育之恩。
文字是奇伟瑰丽的山峦,《读者》以自己沉静的人性思考,以自己博爱的胸怀,广博的视野,成为屹立于群峰之间的圣山。这座圣山,可亲可敬,可攀可赏。《读者》,对我们这些爬格子的人,更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力量。
我习写散文四年有余。不敢奢望自己的文字常见《读者》,但在博客里发,在形形色色的出版物里发,总也有它们的读者。即使没有,自己也是自己的读者呵。所以常思,写什么,如何写。
我深知自己天性愚顿,时而羡慕那些语言天分极高的文友。但是,我不自卑,不放弃。我必须以一支秃笔来描摹自己的性灵,表达那些来自内心的声音。我愿意以最诚恳的呈现,来回报我的读者,来寻找我文字的知己。
这条路很长,就像我漫步的读者大道,一眼望不见尽头。
永远做一个心灵的书写者,永远以人性的力量充盈自己的内心,以一颗慈悲心感知世界、与世界交集。是我对着伟大的读者大道的一份庄重承诺。
一千个人访问读者大道,会有一千种感悟。这些感悟色彩分呈,如同这初冬给予读者大道的色彩。但不管哪一种色彩,都是沉淀浮华之后的安静,是最美丽的情感燃烧——这是文化应有的魅力使然。
活在这个容易“反诘”、经常质疑的年代。面对这座并不高的楼,我却由衷给她一份敬重!
勒石之誉,不因巍峨而显。但愿《读者》,永远担得起它的分量!
《读者》杂志社门前,是一片银杏林,据说银杏叶可以医病。我不知道,一对老夫妇拣拾到袋子里的,可以珍藏还是可以疗伤。
在长长的地锦墙前,内心的浮躁与陈杂,被燃烧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