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在历史的额头——故城村中山古城遗址考察小记(已发晚报)

(2010-10-24 15:23:40)
标签:

灵寿

故城

中山古城遗址

燕赵时评圈

文化大篷车

文化

杂谈

情感

分类: 覆瓿文

http://s9/middle/49c4c068t9357c7aa6578&690

活在历史的额头

——故城村中山古城遗址考察小记

宁雨/文图

庚寅年九月十六。霜降。随燕赵时评圈文化大篷车赴灵寿县故城村中山古城遗址考察。

知晓古中山国的一鳞半爪,从它的出土文物开始。因文史学者赵明信为我的刊物撰写“历史上的石家庄”系列稿件,其中一篇写到古鲜虞人和古中山国,需要配图,所以辗转找到了三汲博物馆求援。第一次见到那些精美绝伦的铭铜器、神兽、铜灯图片,我感觉自己的心差点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太震撼了。时隔不久,就古中山国都“灵寿说”和“三汲说”,灵寿三位民间学者张瑞雪、王化勇、吴和韵与考古专家展开激辩。舆论热点,将我的心思再次牵引到历史上那个数度辉煌并最终神秘陨落的国度。

今天,终于踏上古中山国的土地,心情却与这秋光一样,温和冲淡。http://s4/middle/49c4c068t9357c98a10e3&690

大秋庄稼收获已至尾声,玉米青纱帐变成了一垛又一垛泛着青色的棒秸,还有农家房顶、宅院里一堆又一堆金黄的玉米棒。棒秸垛就伫立在昔日的古城墙内外,而宽达四五十米的城墙,也早就成了土里生金的耕地。我们一行迤逦而上,从西城墙而北城墙、东城墙,依次走过高粱地、花生地,终而停于一片紫叶田田的红薯地旁边。在这里,我第一次亲耳聆听王化勇先生激情演说中山国自西周至战国的三起三落。

http://s16/middle/49c4c068t9357cb2fba6f&690

    时近晌午,雾蒙蒙的天空忽然显得有些白亮,太阳几经挣扎依然没有露出久违的灿烂,但它的温情万物可感。我的目光游弋于那些星星点点盛开的野菊花,努力生长着的红薯蔓子,还有城墙边沿叶子黄落的酸枣棵子之间。我感知,它们的目光也在我们这群陌生人之间游弋。目光在我们这群陌生人之间游弋的,还有脚下一层又一层的夯土,夯土层里歇息数千载的文化密码、历史迷案。

在一个惯常用的采访本子上,我企图尽力记下王化勇先生说到的一些重要数据和历史名词,却被一位同来的著名专栏作家泼了一瓢冷水。他说,你记那么精确的数据干什么?靠那些数据,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细忖,也是。几位民间学者积数年心血的研究结果,在历史留下的千古之迷面前,犹显得那般绵软、微薄,而我等只在这古城池的脊背走上一遭,不知道算打扰还是凭吊,怎敢想欺世盗名而为文章。http://s4/middle/49c4c068t9357d1759e73&690

登召王台前,经过古城遗址内一片翻耕过的玉米地。粗看,它与华北平原任何一块耕地别无二致,细细打量,大大小小的土坷拉之间,还有无数片大大小小不成其文物的文物——古代陶瓦片,红陶的,青陶的。拾起一块,捧于手心端详,布纹、绳纹清晰可见。

我没有任何文物知识,仅从那些纵横的布纹、瓦纹出发,我不能够溯进时光之流半步。但我又分明溯入远古的时光,触摸到我的先人们——那些泥工瓦匠一双双充满智慧灵光的手之温度。那是一双双因战事之累而不得不打铁铸剑的手,那是为王公贵族酿造过美酒、琢制过美玉的手,那是为和平幸福而苦苦力争的手。郭沫若先生曾说,古中山是艺术之国。而今,站在秋草凄凄的古召王台遗址前,抚摩古瓦片片,我才更深入地理解了此言之分量。

作为历史的子民,我们活在它的额头上。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回望来路,刀风血雨的苦难已经掩埋很深很深,深成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皓首穷经也难以解开的迷团。而慈悲的祖先,却慷慨地留下文化遗产的一路辉煌璀璨。哪怕是这古城的一小片瓦砾,也让我不得不膜拜,不敢不敬畏,不能不心存感念。

http://s9/middle/49c4c068t9357d5c67a08&690

 

 

从召王台拾级而下,对面是故城村的庄稼地,再远一点就是那个因了数千米古中山国城墙遗址被发现而名声鹊起的村庄。有一个年轻妇女,正行走于田间小路上,背上绣花兜兜里有一个娃,身后还跟着一个。她们三人,走向正午的故城村。薄雾里,有一缕温暖的炊烟,在等待她们归去。

我也要离开了,向着另一条路径。本有心拦住那母子仨片刻攀谈,想想,还是不要相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