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

标签:
那天文化杂谈情感 |
分类: 语儿时 |
那天
宁雨/文图
那天,开始于一个无眠的夜晚。
9月,露如华,星如锦。酒精在血管中灼热、沸腾。一群或年轻或年老的父亲母亲们,在一张轰鸣着的巨大电子数控产床旁,徘徊、期待。
那天,开始于一个喷薄的黎明。
9月,风如剪,霞如歌。幸福在眼眸里激荡、燃烧。你来了,墨韵是你婴儿的体香,鲜活是你生命的资本。
你来了。是你的到来,让我第一次有资格以母性的名誉,真正长大成人。
我左手拥着你,右手举着你,骄傲地扬起脸,走在9月清寂的街头。
我没有做过商人,腼腆的内心穿越30多个长长的年轮。可是,一声发自灵魂深处高亢的“吆喝”,竟那么自然地裂过我的喉咙。
孩子,我的孩子,我想让全世界看到,你是如此可爱的婴儿。
一种向上的力量!
不能说一相情愿,但绝对够你孜孜矻矻一世一生。
感谢你,孩子。
是你,让我郑重思考一个文人的情怀和责任、悲悯和担当,让我郑重思考感性与理性、正义与公平;是你,让我真切感知人世的大爱,让我深切感知苹果的暗面,让我深切感知放弃有时是为了真正的执著。
http://s5/middle/49c4c068t9092f3a8a814&690那天,是一块胎记,生在你的肩头,烙在我的心底。
有人说,凭着脖子后边的胎记,可识三世的恋人。我不曾有三世的恋人,凭着那天的印记,却可以找到我永恒的心结。
今年的那天,雨若露,雨若弦,雨如歌。
我知道,那天已远。但我,依然踮起脚尖遥望。
——以此简短文字,纪念7年前的9月18日
找出2004年一篇老文字,与我曾经的、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同人分享——
——写在2004年9月18日
“我来了!”充盈变幻着绿色灵动的底蕴,激扬跃动着青春活力的音符。
2003年9月18日,改扩版的《河北青年报》典藏号,以新锐、时尚的面孔在石家庄、秦皇岛两座城市同时全新上市。当天发售一空的50万份报纸无声胜有声:河北报业“一种向上的力量”势不可挡地来了!
有人说,这是“老河青”一次涅槃重生。是的,我们为之“蓄谋已久”、期待已久。我们欣喜,我们“生”逢其时。综观海内传媒,诸侯征战,合纵联横,烽烟四起;后都市报时代已然来临,新主流媒体的旗帜已高高飘扬在锋线前沿。秉承“北青”之路,青年报群异军突起,拼杀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血路。此时,河北青年报“知本+资本”强势出击,可谓天时使然,使命使然。
“我们来了!”我们深知,克隆和重复意味着失败,而完全的“颠覆”只是一种轻狂的妄想。社长赵志华女士郑重宣布:我们要做一张大众的主流的综合性日报,目标读者群在18岁——45岁之间,在石家庄和秦皇岛上演“双城记”。这,注定我们将迈上创新、超越的艰辛之旅。
“新河青”之路怎么走?如果说,将“绿色”锁定为报纸的基本色,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另类”和新鲜,我们很快就将她定格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新锐、时尚的报纸理念;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的人本理念;维护新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赢理念。
我们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枚小小的印章,毫不张扬地出现在绿色的报头右侧。这是对读者对社会的忠诚承诺,也是青年报人自励自醒的座右铭。一个年轻的团队,在世人关注而略带疑惑的目光中,不断把精心制造的惊喜虔诚地捧给可亲可敬的读者。做新闻的极至——“神五”飞天,我们在河北的平面媒体中第一个全方位报道、解读,与读者共享新闻盛宴;打专刊的品牌——河北的第一张报纸化楼书,赢得业界称奇、盛赞……五万份→十万份→十五万份→二十万份,一年间发行量节节上升,是读者对《河北青年报》最宝贵的赞成和支持票。
我们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如果说制造传奇,是我们智慧火山的爆发、青春激情的释放,那么,时刻肩负社会守望者的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忠实记录历史、真实反映民生,建设性舆论监督,则是我们一贯坚决的态度和主张。身患重症的青年学子杜茂端、修自行车供孙女上学的古稀老人、远赴青岛挑战生存的大学生……我们用心灵讲述感动河北的新闻故事;“冀O0086警”警车迎亲、元氏草莓论筐卖、栾城200亩良田一荒两年、新华刑警协勤“真邪”……我们以正直的笔触书写市民的痛恨、代言百姓的呼声。“大石家庄”蓝图画定、全省范围上调职工工资、工伤保险条例出台……我们以最快、最准确的发布,传递政府的政策和主张。
我们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读者至尊、客户至上,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发端和终极。“四轮驱动”的报纸运营模式,新锐强势的品牌锻造,形成了河北青年报独特的新闻生态。“五四”集体婚礼、空调节电百万人签名、“远离毒品、走近阳光”大型晚会、电影进社区…….互动读者、联动客户,倡导文明、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头脑风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一切,标志着河北青年报正成功由注意力时代向影响力时代进发。
光阴荏苒,“新河青”欣然越过蹒跚学步的一周岁。她新鲜,灿若九月的新菊;她锐不可挡,恰似渤海上空升腾的风暴潮;踏着青春绿色的音符而来,奔着美好辉煌的未来而去,她永远是“一种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