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杂记之明孝陵石像生

标签:
旅游文化杂谈图片南京明孝陵石像生 |
分类: 覆瓿文 |
南京杂记之三——明孝陵石像生
图/宁雨
南京2日,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明孝陵的石像生。
帝王陵寝,我参观的极少。一次,是20年前去清西陵。再一次,就是在南京的钟山景区,先拜谒了中山陵,后到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孝陵,赶上“宝城”正在维修不开放,所以,重点看了石像生和碑殿,其他一略而过。
记得初次看帝陵,见到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一时都傻了——原来皇帝死了,尸体也要住这么奢华,跟皇宫没什么两样啊。转至地下陵寝部分,幽闭潮湿,令人窒息,心想:糟蹋的金银再多,也不过如此,空害得老百姓肥那么多力气、那么多时间造这等坟墓。
打那以后,再无心思去看什么皇陵。空学了中文,却自觉不自觉排斥了一支重要的文化,不看、不想、不学习。过了许多年,才开始意识到,帝陵在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是集大成者。文化本身无罪,那些伟大的设计家、艺术家、工匠的智慧更无罪。如果不趁着那些遗存尚未完全损毁,赶快读上几眼,才是对创造的不恭。
参观明孝陵,了解到了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三个“不一样”:
其一,明孝陵,修建于600多年前,前后建造时间达30多年,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它的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
其二,明孝陵的陵区内,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标的东陵。而东陵和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据考证,分布于南京周围的南朝梁临川王萧宏家族墓地,已出现共用一条神道的现象,但南朝这一共用神道的现象末得到普及和传承。朱元璋或是承袭了南朝遗风,或是出于地形地貌的考虑,开刨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这一制度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继。
其三,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的。它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中国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处于陵墓的中轴线上。明孝陵在神道设计上并未因循守旧,而是富有创新。神道不仅不在陵墓中轴线上,而且因形随势,蜿蜒曲折。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一般认为是法地,或以为是象天。
此外,在造型艺术方面,明孝陵神道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象、望柱等石刻皆为巨制。在雕刻技法方面,注重写实,离巧于拙,多用减地技法,线条圆润流畅,细徽处精雕细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出若隐若现的耳脉、在獬豸和麒麟脑后雕刻出千丝万缕的鬃毛。明孝陵神道石刻将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卧狮
陵前置骆驼为明孝陵首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盛。
在所有石兽雕刻中,大象最为高大。许多小游客愿意与它们合影。
麒麟,传说中的瑞兽。古代,只有帝陵才可放置的御用品。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俗称翁仲路。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四对石翁仲,体态高大,身手不及腰。它们和石兽一起威然列队,长达一公里,象征着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