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参加了一个“同创新世界助学西部失学女童”研讨会,突然觉得自己爱心泛滥。
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香港新世界集团做的一件善事,捐助对象是我国西部失学女童,善款将帮助她们重返学堂,继续梦想。由于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个名字,我又忍不住要掏钱包。
想来这应该是第二次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做类似的善事,第一次是在去年采访上海大师杯时,看到费德勒熊,就毫不犹豫买了三个。原因有二:一,费德勒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形象大使,义卖费德勒熊的善款将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儿童,完全不必担心善款会被挪作他用;二,将费德勒熊送给朋友们的孩子,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被送的朋友都对我的善举感动,他们由衷的感谢让我完成了一次自我升华。
事实上,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具有“爱心”的人,但有时候会莫明其妙地做出“爱心”之举。好多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回家路上,遇一中年男子背一男孩,毫无遮拦,全身浸湿,形状甚悲。于是当男子伸手向我要讨救命的“一元坐车费”时,我不仅没有因为他正壮年而责备他,反而立刻将仅有的两个硬币送了出去,那男子没想到我竟然会超额完成任务,惊诧地看了我一眼。
本来这件事并未放在心上,不料数日后,听邻居说,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个中年男子带着孩子要坐车钱……
那之后,我曾经发誓不再被骗。但去年的某一天,又是下着小雨,一个老太太领着一个小女孩向我伸手要“坐车钱”时,我被小女孩那天真的眼神打动,早把教训抛在脑后。老太太话音未落,她就得到了她想要的。
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上帝当时就狠狠抽了我一耳光:老太太从我手里拿完钱后,伸手向路边的另一个人继续着“差一块钱坐车,帮个忙吧。”好似我根本不存在。
当时我气得差点管她要回那一块钱,可是我终究没有这么做,只是又重复了一遍不再被骗的誓言。
经历过这两次“事件”,我自认不再具有“爱心”了,路边的乞丐再也没有从我这儿得到施舍。
但我抵挡不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个名字,他就像一个可以值得信任的朋友,让你甘愿为其两肋插刀。同样,两天前,我路过三好街时,一个形似乞丐的老头蹲坐在路边,全神贯注地吃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盒饭。一个衣着非常一般的女人路过看到老头,特意翻了翻包,主动给老头塞了两块钱——那是我平生看到的最令人感动的掏钱动作。
我意识到,其实我们都有“爱心”,只是这个社会没有给我们一个可以信任的出口。如果有这样的通道,如果不会再骗,我相信你也一样是爱心泛滥的。
前一篇:东北男人也干家务
后一篇:亲爱的,别叫我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