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甘当“媒婆”羞辱了谁
文/雨轩

据青年报披露:在今年安徽省高考期间,该市所辖砀山县发生了一起性质严重的集体替考事件。30多名来自省城合肥三所名牌大学的“高手”卷入枪手行列,而当地的中学老师和社会闲杂人员充当“中介”,分别在枪手的证件办理和“考务”方面提供一条龙“组织服务”.....
───────────────────────────
安徽砀山发生高考集体替考事件被青年报披露,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心目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参与其中,而且扮演的是“媒婆”一角儿,我们在为此次事件感到震惊之之余,不禁要问:教师充当“媒婆”倒底羞辱了谁?
时下,媒婆这个职业迅猛发展,披上华丽外衣称为“中介”,(有些地方“幌子”、“钓子”),从农村户口也正式转为城里户口吃上了商品粮(靠这个职业养家糊口),君不见城市的大街小行都是“中介”影子,要说“中介”也是一门正当的职业,从事中介的人也是为养家糊口,本无可厚非,但要是老师充当“媒婆”,玷污国人心目中神圣的高考,又是另当别论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高考制度意味着一考定终身。高考对于考生意味着能否鲤鱼跳农门,意味着能否告别祖辈肩挑背磨的日子,对于家长意味着希望和未来,学生高考考得好与不好,对于教师和学校意味着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高考对于深处其中之人无疑是冰火两重天。
诚然,高考对于寒窗十余载的莘莘学子来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于老师来说自己门生能考个好成绩,走个好学校,奔个好前程,自己也图个名利双丰收,何乐而不为哩!要说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自己的门生考好了,一是自己落得个桃李满天下的好名声,二是学校也要对教师的教育业绩进行考核,学生高中的多了,自然业绩也就升上去了,钞票、资金自然也不会少,三是利用高考之际搞点第二职业,姜咸鱼不咸随便挣点油盐钱,以解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工资水平之间的矛盾。
说实话,在这个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在外无经济来源,内无好处可捞的情况下,利用寒署假捞点外汇本无可厚非,但要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投机份子充当开路先锋是得不偿失的。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担,如果每一个老师都为这些“投机学生”充当“媒婆”,那么那些苦苦闷读的莘莘学子又作何感想?国家培养出来的又是什么人才哩......
其实,高考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不是唯一的“门”和“槛”,更不是最后的“门”和“槛”。高考对于学生意味着的人生一次检阅罢了,对于教师则意味着人生的又一次“高考”。作为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为一考定终身这种捆绑学生特长发展的拌脚石大叫“不值”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对待高考,切莫让自己背上灵魂的“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