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一个我们经常对着孩子会用到的词语。比如孩子考试考差了,我们想关心孩子,不自觉地会说:为什么这次考差了呀?又或者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喜欢带领孩子去思考犯错的原因,于是问:知道自己为什么犯错吗?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偷钱?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为什么我的孩子对我叫唤总是充耳不闻……很多个为什么。问为什么,是家长或老师希望得到一个解释的答案,但是在孩子内心,这个为什么却是包含特别的意义。
小故事——
为什么考试这么差?
小明这次考试差了,爸爸很失望。不禁问:为什么这次考得这么差了?爸爸希望知道原因,但小明却从爸爸的提问里听到责怪。于是,小明回答:因为试卷很难,班里很多同学都考得不好。
为什么你钢琴弹得这么好?
小丽参加学校的钢琴演奏会一首曲子下来,每个家长都表扬她,为什么你弹得这么好啊,让我们家豆豆也向你学习。小丽在妈妈怀里不好意思,妈妈笑着回答,因为她平时练琴很勤奋哪!
看了上面两个小故事,有什么发现吗?“为什么”是一个很奇特的词,如果在它后面加上负面的词,它表达出来的意思会更负面;但如果在它后面加上正面的词,它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更加正面了。
释疑——
为什么加负面词=找借口
当我们使用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我们提出疑问,需要得到原因的时候,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我们更希望得到一个解决的方法。比如问孩子为什么迟到,是希望孩子不要再迟到;问孩子为什么考差了,是希望知道考得的原因在哪里。我们都是抱着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心态来提问,动机好,但方式不好。对于孩子来说,他接收了最直观的信息——指责。当面对指责时,孩子开始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不被指责。因此,他们开始学习寻找借口。
所以,当大人指责:为什么考差了?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迟交作业时,孩子这时不会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不会告诉家长:因为我学习不勤奋,因为我偷懒了,因为我拖拉。而会选择一个看似与自己无关的理由——因为试题难,因为塞车,因为作业很多,负面词带来负面的情绪,导致孩子学会了借口。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因此,为了不让孩子有找理由的借口,我们可以尝试将为什么转换另一种说法——用“如何”。也就是将问题转为正面效果,把正面效果转为提问。
正确做法:
如何让下次考试取得好成绩?
小明这次考试差了,爸爸想知道原因,于是他问:这次成绩不太理由,我们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把负面的词语转换为正面词语——做得更好。
小明自然会思考,怎样才能让成绩好呢?多做练习题,认真听课。
为什么加正面=鼓励
相反,如果为什么后面加的是正面词,它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将更加正面,引导孩子往正面的方向去思考。比如第二个例子,我们夸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你弹琴可以弹得这么好的?提出问题,孩子进入思考状态,他会有各种可能性的选择,于是,他尝试找出方法(而不是借口),明白了,因为自己每天都练琴,所以,弹得好。这是一个很积极的想法,带给孩子动力和正面情绪,这样的情绪强化了“为什么”,于是,孩子会成为习惯,下次,如果做什么事可以获得表扬,就要认真,勤奋地去做。因此,在这个赞美的提问里,孩子也明白了一个等式:勤力练琴=所以弹得好=会获得表扬。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很大鼓励。
总结——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的用法。
首先,记得“为什么”是一个扩大词,多在后面加上正面词语。表扬和赞美时,可以多使用为什么,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正面能量。
其次,批评时,我们不要使用为什么,遇到责备孩子时,可以用“怎样”、“如何”。比如:可以把“为什么你又不收拾玩具?”这样指责式的问话改为——“怎样可以让你的玩具摆放整齐呢?”这样有引导作用的问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