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沃兴华:男, 1955年5月出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1973年起,不断有作品参加上海市、全国及国际间的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收藏。除在历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著作和论文外,书画方面的著作有:<<敦煌书法》、《敦煌书法艺术》、
作品1
《中国书法》、《上古书法图说》、《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从临摹到创作》、《全文大学典》(合著、获上海市1994—199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等奖)、《储云沃兴华书画作品选集》等。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等.
现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工行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的重大展览并获奖。
编辑本段著作出版有《敦煌书法》、《敦煌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上古书法图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通论》、《怎样写斗方》、《从临摹到创作》、《沃兴华书画集》、《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VCD三碟)、《金文大字典》(合著,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还有多篇论文发表。
品读沃兴华(来自书艺公社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47711-1-1.html)
作者:刘传奇
沃兴华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书法家之一,是倡导向民间书法学习从而开拓另一个书法取法视角并取得了独特风格效果的一个成绩卓著的书家。
对于我来说,关注沃兴华先生的人和他的的书法已经很多年。近期看到网上《沃兴华先生点评刘峥、郭衍槐临书》一帖,就产生谈谈我对沃兴华先生的人和他的书法的看法。
我并没有接触过沃兴华先生,然而由于很关注其人和其书,所以沃先生早已在我的心里就像老朋友一样的了,应该说是一种神交吧!记得沃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记述过他和乐新龙赵冷月先生的交往。当提到乐新龙先生时说他对书法的观点很激进,说乐新龙要把他的书法和过去的经典书法拉开距离;而提到赵冷月先生,则介绍说他的书法在上海不被认可,而赵先生则总会说“理解我的人不在上海。”沃兴华先生就是和这样的一些执着于书法艺术人为友,他们每每聊到夜深,回去后沃先生还要乘兴操笔。我们可以想见沃兴华先生对于书法艺术的一往情深了。
沃兴华在《书法问题》一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就是:“我创造,故我存在。”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要和传统拉开距离,要拉开距离,就要创造。那么如何创造?任何创造都不会是无来由的,因为任何成功的创新都必然包含着对传统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阐述。那么如何对书法的传统到底有什么值得重现开采并发掘其价值的部分呢?于是沃兴华发现了“民间书法”,并以之为突破口。
“民间书法”我们如何重新解读阐释它?这就成了沃兴华先生的书法学术课题,他要用自己的书法实践自己的理论。很显然他面临几个问题:一“民间书法”到底有那些审美价值;二,“民间书法”如何满足当代的展厅需要。三,如何避免民间书法的缺点。
在《沃兴华先生点评刘峥、郭衍槐临书》一帖中,沃兴华认为“民间书法的所长在于结体造型,大小正侧,疏密收放,表现得雄肆奇逸,怪怪奇奇,天真烂漫,不拘一格,这种审美价值特别注重点画和结体的空间关系。”这些就是沃兴华先生认为的民间书法具有的审美价值。而民间书法如何满足当代的展厅需要呢?沃先生认为民间书法的造型是“反楷法”“反字法”的造型特点进行放大化就可以了。那如何避免民间书法的缺点,我想沃先生是认为取法经典的“名家法书的所长——点画用笔,也就是笔法。”就可以了。
我不知可否这样来理解沃兴华先生的取法民间书法:就是其取法民间书法重在取其形,而其取法传统经典重在线质之笔法。
我近来是越来越喜欢沃兴华先生的书法了,假如撇开其“取法民间书法”的书法理论,我们该如何解读其书法作品的美的特质呢?下面我简单谈两点我对沃兴华先生书法美的认识:
一、沃兴华先生的书法线条虽然朴厚却能流美。书法作品之美,首先是看书法作品中笔画之线。古人说,“不见字形”就是这个原因,就是看“线”。我认为他的“线”是当代极具“屋漏痕”之美的作品之一。线条追求朴厚。朴厚的线条容易呆板,如何避免此病呢,沃先生用行草书的连绵性来避免,让自己书法作品的线条流美。当然他的有些作品由于太过追求造型奇特,于是朴厚有余,从而流美不足。“流美”就是让线条具有流动性的美感,让线条“活”起来,我认为这是书法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兴华先生做到了。
二、我认为他的书法作品之美体现在章法和字法上。行距的变化很大,字形大小比例对比也很大,从而凸显作品中情感的跌宕起伏。粗线之气厚,细线之缠绵不绝,让“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彰显。当然有很多人所谓的对比是纯粹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忽视了对比其实是为了彰显情感的波澜,情感波澜越大,越能动人心魄。不是大墨猪和小墨猪的关系。这一点沃兴华先生做的很好!
我从沃兴华先生的作品中读到了真情,可读读沃兴华先生的书论却很少涉及“情”字。我读民间书法读到的是真情,可沃兴华先生解读民间书法重在其“造型”。可沃兴华先生是如何从关注“造型”过度到作品之线的含情的呢?我想是沃兴华先生又折回头更关注于经典原因。虽说形对于展厅是最容易吸人眼球,可书法毕竟是艺术,是以情的追求为主要标准的,所以我敢确定沃兴华先生近来还是更多的关注于情,关注于对经典书法的笔法的研究。因为他现在的作品假如和他早期的作品比,早期作品过多的夸张造型难免作品显得含情不足?不知我的臆测是否正确。所以我认为研究民间书法其实也因该有另一个切入点,就是“情”。“情”是如何在民间书法中彰显的,它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有何借鉴意义。不知沃兴华先生对此有没有论述。也许沃先生早有论述,只是我没有读到,那就是我的遗憾了!
沃兴华书法批评(来自百度文库):
沃兴华书法批评人们常说勤奋出天才,但这句活拿到现实中时一点也不正确,因为只勤奋而成庸才的大有人在,以前我们称为傻博士,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太多的傻博导。沃兴华可能就是其中一个不错的例子,在我的眼里,沃兴华在书法学习上是一个过于勤奋的学生,恨不得每天二十四小时写毛笔字,在没拿毛笔的时候也会拿着圆珠笔或者铅笔之类的工具划来划去,但到现在为止,我看他还没有解决好一个书法的基本功问题,归结起来讲就是没有解决书法中的“筋”与“脉”的基础。 从一开始学习书法,沃兴华就找不到一个书法的有效命脉,当年他拼命地学习周慧珺的书法,因学习不得法而练就了他的“赘肉线”,后转学赵冷月,又错把书法理论中的“拙”误作“摆字”,以为只要将字的结体东“摆”西“摆”,字就会变拙,结果“摆”断了笔画间的气脉。究其原因,帖派(我不用帖学一词,因为帖学教条了帖派书法)流美,而碑学求“拙”,这当然是书法理论史的演变,但并没有说书法不要“筋”与“脉”,而相反碑学就是要让书法强其“筋”,充其“脉”,所谓的书法要有“金石气”,就是要有“筋”,所谓的书法要“雄强”,就是要强其“脉”,然而这对一个练了这么多字,写了这么多自称为书法理论文章的沃兴华却对碑学理沦的理解一点都不深入,这就让人怀疑其方法论上有问题。或者可以说,沃兴华的书法因早年先天不足而长歪了身体,后天再调理也长不正它正常的书法形象。 书法到了九十年代已是一个在理沦上主张碑学战胜帖学,意趣压倒法度的时期,以实现书法的新古典主义(我在八十年代中期也是这样主张的,但到了八十年代晚期直至现在我一直对其持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首次在《朵云》一九九一年第一期我的《评新文人艺术》一文中表示)。而从书法的新古典主义实践来看,也并没有如书法批评界所认为的那样是实现了新古典主义书法理想。确切地汫,书法批评界主张的新古典主义换来的就是我们所称的“流行书风”,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书法的核心命题“书”被“摆”所替代,“书法”变成了“摆法”,然后“写”字自然也成了“摆”字。所以这个时代对书法最大的误解莫过于不是通过“写”而得“意趣”,而妄想以“摆”的方法速成“意趣”,用传统书论中对“逸”即“纵任无方”的经典解释来重审当前的“流行书风”,就可以知道这时代的才情何以丧失至此,真让人深知我们这个时代完全只有新古典主义的愿望而无新古典主义的基础;沃兴华学书法一开始就与赶风头有关,谁的书法流行就学谁的,尽管他也临了不少碑帖,但他用笔中的“赘肉线”和结体中的“摆”字法一直没有得到过纠正,所以一写起字来就惟恐线条不拙、结体不拙而将笔画扭来扭去和用笔毫使劲地擦纸,这种不是通过由内而外的线条运动生成的“拙”,已经害了这一时期的书风,就像一个习武者,不练内功就开始张牙舞爪,结果害得筋脉扭伤或者全断那样,“流行书风”之所以成了“缺筋书风”或者是“断脉书风”就是由这个原因促成的;
所以,和其他的流行书法群体一样,沃兴华也积极成为其中的一员,用了他那“赘肉线”和“摆”字法去临摹了他所认为的拙字帖,结果既歪曲了“拙”的笔法,也歪曲了“拙”的结体的原本含义。所以尽管他以后为了赶时髦而去学日本书法中的少字数和局部空间放大的书法(沃兴华得意地认为这就是现代书法,然而他不知道这离现代书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参见我的《理解现代书法》一九九四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但都因其用“赘肉线”和“摆”字法在宣纸上摆来摆去,而使他的书法的缺点也在局部书法中越放越大,这种缺点同样也是所有“流行书风”成员们的缺点,以至于沃兴华的勤奋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如何才是没有学好书法的事例,即是说,要进入新古典主义书法领域,需先回到书法的“筋”与“脉”的运笔和结体的传统书论核心中去,而不能像沃兴华,包活像沃兴华这种“流行书法”队伍那样用“摆字法”求得听谓的“拙”。
本文原题为:《书法为什么会缺“筋”断“脉”:由沃兴华书法谈到“流行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