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估《尚书》的民主理想

(2007-12-25 19:24:47)
标签:

文化

 重估《尚书》的民主理想


——何新《大政宪典》(新版)书序

 

提要:

《尚书》所录文献表明,至少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已是文明灿烂,政教严整,法规明确,已具有高度成熟、系统的宗教政治思想和典章礼仪制度。而近人之论上古三代者,动辄讥之为所谓“巫术文化”、“巫史时代”,以及所谓“奴隶制时代”;实乃诬蔑之词!

荀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这种以民本论置于君本论之上的观念,其实就是中国政治中原生态的民主政治思想。
综观整个《尚书》的核心理念,应该说主要有四:一是亲民,二是仁善,三是正德,四是中和。仁即博爱与善美。德即正行与正心。和即多元兼容的协调与统一。仁的思想已见于《尚书》,后来孔子着重发挥而成为儒家之中心价值。和而不同的思想则被用作儒家治国追求的理想境界。
所谓亲民,就是相信国家兴亡系于民心。

《尚书》中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五子之歌》)。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多方》)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这种民本和亲民的思想,至春秋时代,甚至被认为高于宗教中的神本思想:
“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语)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桓公元年》虢国史嚣语)

---------------------------------


1

《尚书》是我国古代政治文献中一部最古老的著作,包括公元前五千年到两千年间流传下来的许多政事记录和诰誓文令。其中部分文献来源于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国家政典档案。
子夏曰:“《书》之论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离离然若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孔丛子?论书第二》)
中国之成文史,以《尚书》记录为最始,因此其价值极其重要而珍贵。
先周时代,《尚书》本藏于王室宗社,包括所谓“三坟(藩/谱)、五典(政)、八索(绳)、九丘(州)。”(《左传?昭公十二年》)先周之诸邦各国皆有本邦国的王室档案,即所谓“春秋”、“梼杌”(何按:梼杌是鳄鱼古名。以鳄皮为图经,即传说中之“龙图”)、“乘”(即“册”之转语),是皆为各国之“尚书”。
春秋之际,战乱频仍,王室凌夷颠覆,周之王政亦几乎不存,典籍档案失散。于是孔子将其收集整理,重新编辑,将一部分来自周王室所存的中央政治档案编为《尚书》,将鲁之王室档案重新编纂为《春秋》,用以传授子弟。①
《汉书?艺文志》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至于尧,下记于秦。”故《尚书》之古本,与《春秋》、《诗经》一样,都是孔子重新给予系统编纂的。②

2

“尚书”名称的由来,旧说以为即“上书”——“上古之书”。孔颖达曰:“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也。故曰《尚书》。”《书》孔安国序谓《尚书》一名是西汉名儒伏生所定,“以其为上古之书,故名《尚书》。”然此言实皆大谬。 若上古之书即为《尚书》,那么难道《易经》不是“尚书”——上古之书?《诗经》不是“尚书”——上古之书?
愚意以为,《尚书》者,乃“太尚”(宗社)所藏华夏先祖之史传政典文献也。尚,古堂字。太堂,即“太尚”,亦即明堂太室,是上古国家宗社之所在。③
惟因先王政典存录于此,故尚堂之书乃称“尚书”,即“太尚之书”,亦即国家宗社所藏之史典。此至简、至明一义,两千年间治《尚书》者,竟皆不得而明之。④
值得注意的是,至秦汉时代,宫廷公文书,皆仍称“尚书”。敦煌武威汉简有“尚书臣”之称。汉制有“尚书令”之官职,与太史令、太乐令均隶属于“太常”。⑤直到秦汉,仍以所谓“尚书”作为中央政治文件档案处之专称。秦汉好法古制,皇家档案收藏之官文书仍称“尚书”。此乃“尚书”之又一意义。
《汉书》“艺文志”有“高祖传十三篇”。班固自注:“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可知古代本有记帝王古语及诏策一体裁,而《尚书》正是记录上古帝王“古语及诏策也。”
先秦著作引用《尚书》,多仅称为《书》。虞、夏、商、周四代之典,战国时总称为《书》。亦或称为《先王之书》。唯《墨子?明鬼》篇首见《尚书》一名,曰:“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⑥说明先秦时期已有《尚书》之名称。⑦


3

《尚书》体例,有典、谟及誓、诰、命五种。(如“虞夏书”有“尧典”、“大禹谟”、“皋陶谟”。夏启伐益,有“甘誓”。)
典谟盟誓的时代,乃是华夏政治国家组织开始形成的滥觞时代。
“典”即政典,⑧ “谟”即谋议。“誓”,即盟誓约誓,是由自然法、神判法向刑法及刑罚演进的前身。誓有强制之义。誓体之演变,就是后世皇帝之“制”。蔡邕《独断》:“制书者,制度之命也”,亦即法令。这些文体一直传沿到秦汉以下。
“诰”是言教,是帝王的演讲、言告之词。秦始皇改诰为“诏”,诏者,教也,诫也。命者,名也,故封授曰“命”,策封王侯曰“命”。孔子之所谓正“名”,要正的就是这种代表等级与身份的“命”。
《荀子?大略》云:“诰誓不(言)及五帝。”誓、诰、命三种政治文体的形成,都在夏、商、周之际,标志着由神权国家走向政治制度化。
今传《尚书》各篇题下皆有短序。班固说:孔子“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准此,则书“序”是由孔子所作。
传者,即训,指口传。“尚书”佚于秦火及秦末兵乱。今所见传世本的原型,都已并非原始文献,而是汉初朝廷向民间儒师征集记述之所得。但是,无论确有遗籍,或来之于口耳之传,或来之于汉晋间儒者纂辑之故典传说(难免有窜乱或附会己意),《尚书》中收录的材料都是具有深远来历的。虽未必全出之于三代旧典,但无一不有所渊源。
其实《尚书》就是远古历史。其中包括两部分,一是古事传说;二是历史文献。西汉司马迁著作《史记》时,东晋皇甫谧著作“古帝王世纪时,均使用了《尚书》中的史料。
汉初儒家以《尚书》为政治教科书。西汉初年两位最为杰出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和晁错,都曾从济南伏生受教,都是治《尚书》之学出身。
对《尚书》汉武帝亦曾有所评论。武帝早年,喜读《诗经》,重视今文公羊派《春秋》经,不重视《尚书》。元狩三年,武帝与伏生弟子倪宽论学,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汉书?儒林传》)自武帝重视此书后,《尚书》对汉唐以下中国之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影响至关重大。

4

《尚书》所录文献表明,至少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已是文明灿烂,政教严整,法规明确,已具有高度成熟、系统的宗教政治思想和典章礼仪制度。而近人之论上古三代者,动辄讥之为所谓“巫术文化”、“巫史时代”,以及所谓“奴隶制时代”云云;实乃诬蔑之词!
孔子曾以《尚书》作为其政治理想、政策及政德的范本,用以教授门徒。在儒家“五经”中,《尚书》与《易经》同被置于至尊的地位。以故,《尚书》实际是儒家的大宪政典。
我窃以为,一部《尚书》,可以认为乃是儒家政治理想最完整和最系统化的体现。如《尧典》谓:“克明俊德(身),以亲九族(家)。九族既睦(族),平章百姓(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即由身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由国而天下,此实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化人伦政治理想。
因此,自汉代以后,《尚书》既是历代帝王所必须研习的基础政治教科书,又是从政的士大夫所必读必遵的宪政大法。可以说,一部《尚书》,蕴涵浓缩了贯穿中国5000年传统政治道德基石的一整套核心价值。
综观整个《尚书》的核心理念,应该说主要有四:一是亲民,二是仁善,三是正德,四是中和。仁即博爱与善美。德即正行与正心。和即多元兼容的协调与统一。仁的思想已见于《尚书》,后来孔子着重发挥而成为儒家之中心价值。和而不同的思想则被用作儒家治国追求的理想境界。
所谓亲民,就是相信国家兴亡系于民心。《尚书》中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五子之歌》)。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多方》)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这种民本和亲民的思想,至春秋时代,甚至被认为高于宗教中的神本思想:
“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桓公元年》虢国史嚣语)

5

《尚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德”。什么是德?德者,循也,循即规范。规范植于个人之心,即私德。私德来自于修养,即修德。天之规范曰道,人群之规范曰循(徝)。个人之规范通过后天之学习、修养而取得,故“德者,得也”(《说文》)。价值规范之在人内心者,曰德。
殷商之领袖盘庚说:“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盘庚》)
“曰命曰天,曰民曰德,四者以贯之。”⑨
周公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敬天保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周书?蔡仲之命》)这种“德”即为君之“德”,君主之德。其实质是一种政治责任:为了长治久安,必须使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周公最早提出“敬天保民”,要求国君“知稼穑之难,闻小人之劳”。
所谓“德”,对于不同对象具有不同的涵义。
天有天德,民有民德(公德),君有政德,个人有人德(私德)。《尚书》主张为治者必以德而不能依恃于暴力。认为天命无常予,暴力不足恃;有德则兴国,无德必失国;这就是贯穿《尚书》德教的一种基本理念。
这种“德政”与“亲民”的思想,其实乃是原始的民主思想。实际上,社会契约论或曰民约论的思想,民本、民(人)权与民主的思想,皆并非起源于西方,起源于罗马,而是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尚书》。以民为本的政德理念,就蕴涵在《尚书》的亲民与正德之理念中。
后来荀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这种以民本论置于君本论之上的观念,其实就是中国政治中原生态的民主政治思想。

6

《尚书》中有两位传布政教的重要历史人物,一是伊尹,一是周公。伊尹、周公是商周政治统治经验的系统总结者,也是华夏政治文化的两位最初传道者。 伊尹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敬天保德”。而周公则进一步提出“以德配天”之说,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天人感应之论”。
周公第一次把上天的好恶与地上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倡导“修人事以应天命”。他认为上天是监临下民、赏善罚恶、公正无私的超人格神,“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尚书?周书?君奭》),“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天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临在兹”。
另一方面,周公认为君主只要惟“敬德保民”,就可以感动上天,使天命得以长保。周公用“敬德”改造了早期神道教的天命论。
《尚书》中第一次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⑩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11) “式敕民德,永肩一心。”(12)
而以现代政治学眼光观之,所谓“德”,其实就是社会契约。所谓“天德”,就是自然法。(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