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人子弟·“点行(xíng)”还是“点行(háng)”?
(2009-08-08 10:44:43)
标签:
教育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行人但云点行频”句中“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是师生重点研读对象,但“点行”是动宾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呢?“点行”的“行”字是读“háng”,还是读“xíng”呢?朗诵名家孙道临、焦晃、张家声的作品,是读“xíng”,而方明则读“háng”。教学中也颇多争议,本人当时见教材没有注音,就读为“xíng”。
多音字的特点是据义定音,读“点行(xíng)”还是“点行(háng)”首先要弄清其意义。教材释“点行”为“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它与《学生古汉语词典》“按照名册顺序抽丁入伍”的注解都出自《汉语大词典》“点行:谓按名册强征服役。唐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清吴伟业《马草行》:‘府帖传呼点行速,买草先差人打束。’”,这几个注解都是意译,没有解释“点”字与“行”字的含义。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注“点行,汉史谓之更行,以丁籍点照上下,更换差役”,落实了“点”字,释为“点照”,“点照”就是“查点”,或许可以直接解释为“征调”。如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杜甫《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等。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点”就是“拣点”,“拣点”《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谓选取兵士”,《唐律疏议·擅兴》:“议曰:拣点卫士,注云‘征人亦同’。征人,谓非卫士,临时募行者。……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行”与兵制有关。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因此行伍代指军队。如果这样理解,“行”自然读作“háng”了。
不过,唐立国之后实行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府兵户自己有足够的份地,平时务农(便至四十西营田),战时服役(或从十五北防河),基本军事装备须自备(行人弓箭各在腰),《新唐书·志·兵》:“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艄、毡帽、毡装、行滕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冑、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编制中没有“行”!何况也没听说“行伍”简为“行”的。于是,有人又认为,“点行”是“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唐诗三百首注释赏析》),“行次”嘛,还是读“háng”。可把“点行”理解为“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那“点”即“点名”,“行”即“行次”了,这可真是有些牵强。为什么就不能牵强为“点选(军士)出征”呢?
“点行(xíng)”还是“点行(hán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