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诗之一.14:风人诗

(2006-06-29 00:01:14)
分类: 游戏体诗歌
    风人诗,又叫子夜体、吴歌格,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是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
    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这种诗体,称为“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他说谢惠连“工为绮丽歌瑶,风人第一”。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论杂体诗,有“风人诗”一格。注云:“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这就是以“晴”字谐“情”字音的方法了。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  
    在古代的诗词里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语词,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手法可追诗溯到《诗经》,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了不少佳作。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 “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 “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在形式上南朝民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双关隐语很多,《吴歌》尤其如此。有的是同字双关,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消”字双关消融和消瘦;有的是同音双关,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字谐怜爱之“怜”。也有比这些更曲折或复杂一些的,如“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碑”字谐“悲”,又以“石阙”作为“碑”的同义语。又如“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离声”以“黄檗藩”隐“苦篱”,以“苦篱”谐“苦离”。这些双关语用得巧妙自然的时候也能增加语言的活泼性,但多少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这种玩意是文人们最感兴趣的,所以仿作者纷纷。
     风人诗的两个特征:一是双关借意,二是在使用了双关辞的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
   《中国歌谣》引道:
    我国文字属于单音系,所以同音的文字非常多。因为音同意异的缘故,平常谈话中间,就往往引起人家的误会。此种困难,实是中国文字的缺点。但在修辞学中,有时也能运用这种同音意异的文字,构成双关的“谐音辞格”。“谐音辞格”的妙处,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类的修辞,在诗人的作品里很不多见,而民间口语里,或方俗文学里,则非常的多。
    《唐诗中使用吴歌格的现象》提到:
     所谓“吴歌格”便是指谐音双关语,巧妙地运用文字上的谐音关系,一个辞语,同时可以关照两种不同的意义。……元陈秀明编的《东坡诗话录》云:
莲子劈开须见忆(谐薏),楸枰着尽更无期(谐棋),
破衫却有重缝(谐逢)处,一饭何曾忘却(谐吃)匙(谐时)。
(其实吴语“时”“汝”谐音,“忘却时”又谐“忘却汝”。上三句都说情爱,这里忽然来一个“忘却匙”,并无多大意义,远不如“忘却汝”有情味。)
    (古辞又云:“围棋烧败袄,着子故依(衣)然。”陆龟蒙皮日休固(间)尝拟之,陆云:“旦日思双履,明时愿早谐。”皮云:“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是皆以下句释上句,与《藁砧》异矣。《乐府解题》以此格为风人诗,取陈诗以观民风,示不显言之意。至东坡《无题》诗云:“莲子擘开须见薏,秋(楸)枰着尽更无棋。破彩(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是文与释普(并)见于一句中,与风人诗,又小异矣。〔《丹阳集》〕)
    赵彦才注云:“此吴歌格借字寓意也。”更有称为子夜体的,因为子夜歌是吴歌格中的主要曲调,且相关语用得最多的缘故。“吴歌格”的诗,又可称为风人体。唐宋诗论家,往往把风人诗列于杂体诗中,这种“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的双关语,由来已久,但唐人诗集中,始有“风人诗”的标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解释道:“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多用此体。”
    《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引道:
    所谓谐音双关语,一个语辞可同时关顾到两种不同意义的磁语。……这种双关语也称表里双关,因为他正同谜语一般具有表里两重意义。……此种谐音双关语在六朝的清商曲辞中最为发达。他们一般格式是两句为一组,上句说一事物,下句申明上句的意思,而双关语就在下句的申明中出现。不论是“谐音辞格”,“吴歌格”,“风人体”,“谐音双关语”等称谓,可知“双关”是《子夜歌》中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技巧,他让中国字发展同音的特性,造成诗歌中的歧义,也使得表达的意思更加委婉含蓄。
 
资料
1、以「莲」谐「怜」,表示怜惜,怜爱,怜子的意思
怜爱之意
高山种芙蓉,赋经黄糱屋,采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物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做芙蓉,莲子何能实〈子夜歌〉
郁蒸仲暑月,常啸出湖边,芙蓉始结叶,花艳未成莲〈子夜夏歌〉
青荷盖绿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子夜夏歌〉
怜子之意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子夜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夏歌〉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子夜夏歌〉
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子夜秋歌〉
2、以「棋」谐「期」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子夜歌〉
3、以「走」谐「诅」或「咒」
驻筋不能食,蹇蹇步闱里,投琼着局上,终日走博子(子夜歌)
句中「博子」又谐「薄子」
4、以「碑」谐「悲」
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子夜歌〉
5、以「雉」谐「涕」
秋爱两雁雁,春感双双燕,兰英接野鸡.雉落谁当见〈子夜秋歌〉
雉,古与涕音同
6、以「梳」谐「疏」
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批节脱,转觉博志疏.〈子夜歌〉
7、以关闭之关谐关念之关
郎为旁人取,负侬非一事,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子夜歌〉
8、以布匹之匹谐匹偶之匹
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昼夜理机丝,知欲早成匹〈子夜夏歌〉
9、以厚薄,帘薄之薄谐薄情之薄
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子夜歌〉
念爱情慊慊,倾到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子夜歌〉
人各既畴匹,我志独乖违,风吹冬帘起,许时寒薄飞〈子夜歌〉
10、以物之苦辛谐人之苦心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糱郁成林,当奈苦心多〈子夜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糱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春歌〉
11、以光之亮,照,明谐人之亮察,照拂,表明
夜半冒霜来,见我辄怨唱,怀冰暗中倚,已寒不蒙亮〈子夜冬歌〉
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子夜冬歌〉
12、以梧子谐吾子
怜欢好情怀,移居做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子夜秋歌〉
13、以丝子谐思子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子夜歌〉
14、以相丝谐相思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子夜春歌〉
    以上的谐音辞格,可以看出当时人民巧妙引用日常事物来表达情感,譬如下棋的棋局,其中的棋子,都成为约期的渴望,譬如莲花,从花到果实及秋天生成的藕也都当作歌诗中的譬喻意象。这种谐音双关,影响后代诗作甚深,在民歌的流传上更屡屡而见。
    晋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芙蓉”即是莲花(荷花),在雾露里的莲花,看不分明。这个“莲”字被用来作“怜”的谐声字。“见怜”即是“被爱”。这里表达一个女子的忧虑,不知道那个男子到底爱不爱她。
  又有《读曲歌》一首: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石阙”即是碑。碑生在口里,即是口里含着碑。“衔碑”是“含悲”的谐声字,这首民歌是一个不幸的女子的叹词,“怎幺办啊!我满含悲哀,话都说不出来”。“雾露隐芙蓉”和“石阙生口中”这两句都是为谐声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诗歌的本意。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赏析】这是一首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其中“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低头弄莲子”意思是爱你之情如水般清纯忠贞,绵远攸长。乍看之下这是一首写采莲的情景,原来,作者是借双关来表采莲人相思之情啊。
 
    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
 
风人诗四首  唐 陆龟蒙
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一心如瑞麦,长作两岐分。
破檗供朝爨,须怜是苦辛。晓天窥落宿,谁识独醒人?
旦日思双屦,明时愿早谐。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怀。
闻道更新帜,多应发旧旗。征衣无伴捣,独处自然悲。
 
和鲁望风人诗三首  唐  皮日休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镂出容刀饰,亲逢巧笑难。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
 
风人体  唐 曹邺
出门行一步,形影便相失。何况大堤上,骢马如箭疾。
夜夜如织妇,寻思待成匹。郎只不在家,在家亦如出。
将金与卜人,谲道远行吉。念郎缘底事,不见天与日。
 
    寒山诗中有一种特殊的“风人体”句法,这在梵志诗中也绝难见到。所谓“风人体” ,即是指两句诗中,上句是导入下句的铺垫,中心意思在下句中表达,“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清翟灏《通俗编》卷一云:“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上句借引他语,下句申释本意。”这种句法,经常利用同音字易被通用和派生出其它意思的特点,使诗句兼有两种意思,即双关的手法。比如:
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
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黄蘖作驴秋,姑知苦在后。(《寒山诗注》第125首)
  这里以黄蘖味苦,双关人生之苦;以驴拴在驴后,双关时间之后。寒山诗中诸如此类的“风人体”句法还颇有一些,如:
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同上,第063首)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同上,第066首)
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同上,第085首)\
徐六语破堆,始知没道理。(同上,第095首)
秤矫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同上,第135首)
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同上,第141首)
黄连搵蒜酱,忘计是苦辛。(同上,第208首)
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同上,第269首)
    为何在王梵志的诗中无风人体,而在寒山的诗中却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显然是由于王梵志依存的是中原的文化传统,但寒山依存的是南方的文化传统,风人体少见于北方文学而多见于南朝乐府,故寒山诗中有之而梵志诗中无之,亦不足为异矣。
默默永无言,后生何所述。隐居在林薮,智境何由出。
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天疾。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
必也关天命,今年更试看,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
   以上第一首诗,劝人不要做默默无言无益于后辈的隐士。风霜枯槁的生活,非但不能卫生,反而会成天疾。这种消极的隐居生活,正如土牛耕石田,永远不会得稻的。得稻是得道的谐音,这两句用了风人诗的句法。第二首劝考试失败的人不要灰心。成败都是天命,你不去考,就放弃了机会。因劝他今年再去试一下,说不定偶然考中了呢。末句用了比喻格的成语,也是风人诗的表现方法。
 
    乐府有风人诗,如“围棋烧败絮,着子故衣然”之类是也。然或一句托一物耳。独杨元素《荷花》借字诗四韵,全托一物,尤为工也。诗云:
香艳怜渠好,无端杂芰窠。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
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
 
子夜词  清 吴伟业
人采莲子青,妾采梧子黄。[1]置身宛转中,纤小欢所尝。[2]
[1]莲子:与“怜(爱)子”谐音。青,与“亲”谐音。诗中用青的莲子隐喻爱情刚刚开始。梧子,梧桐子,与“吾子”谐音。这句用梧子已黄喻爱情已经成熟。[2]宛转:有圆转意。诗中以梧子的仁包于壳中,隐喻置身欢的怀抱。纤小,指梧桐的仁,女子自喻。欢,女子对情人的称呼。尝,品尝。
 
鹧鸪天   李桃
一两点春愁已去,三四只早燕衔泥,五六月燎人天气,七八处乱蝉高嘶。酒(九)在手,欲成诗(十),西楼夜阑几时依(十一)?骤雨歇、歌罢新曲,十二里桥相思寄。牐?br/> 注:下阕“酒”为“九”的谐音,“诗”为“十”的谐音,第三句“时依”为“十一” 的谐音。全词共从“一二”到“十一、十二”数字。上阕为夏景,下阕抒情。
 
音韵诗
犀嬉戏
西溪犀,喜嬉戏,犀吸溪,戏袭熙。稽熙夕夕携犀戏,稽熙嘻嘻希息戏。稽熙细细习洗犀,惜犀牛嘶嘶喜袭熙。
    这是首同音诗,除了“稽”“携”“嘶”几个字外,全部都读xi音,只有四声有所不同罢了,像这样整首都是同音的实为罕见。此诗生动描绘了一个叫稽熙的人与一头犀牛在溪边嬉戏的情景。
 
饥鸡集矶记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唧唧集矶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激及鲫。机即济蓟鲫,鸡计疾机激几鲫。机急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饥,即唧唧。 
   
圆周率诗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逝狮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拾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编写的一篇看得懂读不清的文章,虽不是诗,但从这里可充分说明汉字同音异义的特征。本文摘自《文萃》
 
同音解意诗一或二首:咏木碳,致撒卡     权杖
得材堪为风雨顺,要暖人间不爱身。
成炭火中燃欲尽,丹心红处便成尘。
或写作:
德才堪为封禹舜,要暖人间不爱身。
诚叹火钟燃欲尽,丹心红处便成尘。
    两诗同音异字,第一首大意为:成材的大树,可以调节气候,炼成炭又可以为人们带来温暖,在木炭燃烧的时刻,木炭的核心红通通的,而后就化成了灰尘。第二首大意为:撒卡的品德和才华可以和古代的明君大禹和虞舜和提并论,为了人间的爱和正义从不爱惜自己,只是可惜此刻十二宫的火种将要燃尽,他的生命也随之逝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