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行为倒退有原因

(2012-08-08 13:23:59)
标签:

育儿



  行为倒退是儿童生长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是宝宝依赖性情感的一种表现。说起“倒退”可能会让父母联想到很多严重的后果,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行为衰退,是孩子的发育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在4~6岁的健康儿童中,“行为能力倒退”是一种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想一想孩子出现倒退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下来,我将和大家从不同的案例角度,来分析引起孩子行为倒退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该如何应对?


  镜头1:自理能力倒退的璐璐


  璐璐3岁半了,刚上幼儿园一个月。但入园一个月来,老师的反映让妈妈大吃一惊:在幼儿园要老师喂饭,要老师帮助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其实,璐璐3岁后就会自己解小便,独立吃饭了,是个非常省心的孩子。最近,璐璐在家里也总是黏着妈妈,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吃饭要奶奶喂,上厕所要人脱裤子。妈妈心里也纳闷了: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让人省心了?


  究其原因,是孩子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


  大部分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在刚入园时或多或少会出现行为倒退的表现,比如不愿意自己独立吃饭、吮吸手指、尿裤子,甚至大便失禁。这是因为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让孩子无法一下子适应,于是孩子会因为害怕和不适应而产生行为的倒退。


  这种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包括:入园,寒暑假后重返幼儿园,搬家,保姆突然换人,妈妈重返职场,父母离异,亲人突然离世等。因此,当孩子出现行为倒退的时候,父母要先认真地思考一下,孩子近期的生活是否有突然的改变?


  对策:要宽容对待孩子的行为倒退


  偶尔的行为倒退,其实是孩子心理自我调节的一种保护机制。我们应该宽容对待,接受孩子的行为倒退。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与沟通能力不强,孩子还无法理解许多道理,父母更需要通过行动来关爱孩子。如果孩子想要你喂饭,偶尔喂一下并不会让孩子真正退化到婴儿的状态;如果孩子想要吃奶瓶,偶尔使用奶瓶喝水并不会让孩子忘记如何用杯子喝水。


  如果孩子吵着要变成小宝宝,要你抱抱的时候,不妨微笑着张开你的双臂,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亲孩子的脸蛋,让孩子感受到你浓浓的爱意。爱是最能够让孩子心灵强大的养料。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代表孩子会永远长不大,相反,孩子会明白,父母是永远爱自己的,不管自己遇到什么问题,只要自己转个身,就能够回到父母的怀里,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在爱的沐浴下,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从而恢复自信心,慢慢适应当前的生活。


  镜头2:不想长大的格格


  小宝出生了,5岁的格格虽然也很高兴,但是却总是说:“妈妈,我不想长大。”外婆说:“你是大宝了,要懂事。”格格说:“我不要当大宝,我要永远当小宝宝。”吃饭的时候,格格也不愿意自己吃饭了,而是等着妈妈喂。妈妈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让妈妈喂饭了。再说,妈妈现在要喂小宝了,怎么同时喂你呢?”格格说:“你不是有两只手嘛,一只手喂小宝,一只手喂我。”小宝吃奶的时候,格格也会蹭到妈妈怀里来吃奶,妈妈说:“妈妈在给小宝喂奶,你不要来捣乱。”格格却说:“妈妈,你不是有两只奶吗,一只喂小宝,一只喂我。”平时,格格也会拿个奶瓶喝水,晚上上厕所也要求妈妈抱着上。这些变化让育儿任务繁重的妈妈有些无所适从。


  原因分析:是孩子家庭地位的突然改变


  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总是呵护备至。但是,当孩子发现父母除了关注自己,还去额外关注其他人时,孩子的心理会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而产生行为倒退。


  当妈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或者第二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孩子因为感知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即将失去,往往会突然出现许多倒退的行为。比如,大部分孩子会出现与小婴儿争夺玩具和物品的现象,有些孩子甚至会模仿小婴儿的哭泣以博得父母更多的关爱。还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打骂小婴儿的攻击性行为。这都表明,孩子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了。


  相对于二胎家庭来说,大部分家庭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当家中有其他小宝宝来做客的时候,孩子也会出现“争风吃醋”的现象,从而让父母出现尴尬的情况。这是因为,父母一般会向孩子强调“你是大孩子,你应该让着小宝宝。”“你是主人,你应该让着客人。”这些隐藏着的地位改变的语句都容易引发孩子出现行为倒退。


  对策:父母要肯定孩子独一无二的地位


  如果家里有了第二个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不管父母有几个孩子,都是一样爱他的。比如,如果孩子想当小宝宝,不妨与孩子一起回忆他小时候的故事,寻找孩子小时候的物品来怀旧,同时告诉孩子,不管他长得多大,他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宝贝。


  父母也要注意在关注小婴儿的同时,要照顾到大孩子的情绪。分配事物时尽量做到公平合理。照顾小婴儿的同时,也要分给大孩子一定的时间。比如,晚上睡觉时,先给大孩子讲好故事,然后再给小婴儿喂奶;或者妈妈给小婴儿喂奶,爸爸负责给大孩子讲故事。


  另外,父母还要让大孩子明白,虽然父母在照顾小婴儿,但是,作为大孩子,他会有更多的权利和特权。比如,周末可以带大孩子去看场童话剧。妈妈在照顾小婴儿的时候,也不妨适时地搂住大孩子,对她说:“你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照顾你的,而且当时妈妈全心全意照顾你一个。现在,妈妈不但要照顾小宝,还要照顾你。”


  如果是其他孩子的出现,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小宝宝来做客只是一会儿,你永远是妈妈的宝贝。”孩子其实只要知道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往往都能够平静面对。


  镜头3:喜欢说儿语的朵朵


  6岁的朵朵什么事情都自己做,比较独立。但是,在大班下学期的时候,朵朵突然变得爱让妈妈帮忙,吃东西要妈妈喂,甚至擦屁股也要妈妈帮忙。说起话来也总是特别小孩子气,老说“我要吃饭饭”“妈妈,抱抱”“我要喝水水”等儿语。刚开始,妈妈觉得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因此,也努力迎合朵朵。没想到,两个月过去了,朵朵的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甚至越来越严重。妈妈真不知道该如何来应对了。


  原因分析:是孩子想要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有些父母会发现,越是要求孩子长大,要求孩子独立自主,孩子越容易向父母索求爱,越会表现得像小婴儿一样黏人。


  事实上,孩子对爱的需求是有增无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遇到的外界压力越多,受到的挫折感也越多,当孩子发现父母的关爱有所减少时,孩子必然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最好的选择就是回归小婴儿,让自己变得像小婴儿一样无助无能,希望父母还像以前那么关注自己。


  还有些孩子在身体不适时,因为自己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也会通过这种行为倒退的方式来暗示父母,从而让孩子关注自己。


  对策:让孩子真正享受成长的快乐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在爱的付出方面都不会减少,而在时间陪伴及心理关注方面可能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这时候,孩子对爱的感知就会减少,从而出现了爱的传递障碍。


  因此,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与孩子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不如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比如,当孩子学儿语的时候,你不妨也用儿语来回复;甚至你也可以学着孩子的样子扮演小宝宝,让孩子换位扮演成人。


  当孩子想回归小婴儿时,不妨同意孩子,并告诉孩子,他得像婴儿一样早早睡觉,不能看电视,不能喝饮料,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等。在孩子还在迷惘的时候,打开电视,递给孩子一瓶饮料,说:“我可是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你呢?”


  父母还可以通过多肯定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比如,当孩子弹了一首优美的曲子,不妨告诉她:“真是弹得越来越棒了,看来是长大了!”当孩子打扮得很漂亮的时候,不妨告诉她:“真是越长越漂亮了,小宝宝的时候可是肥嘟嘟的哦!”


  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才会得到满足,从而真正享受成长的快乐。


  镜头4:吮吸手指头的天天


  天天2岁开始,妈妈就让他学认字,学数数,学英语。刚满4岁的天天,又被妈妈拉去学小提琴,结果,天天却出现了一系列怪异的表现。天天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发呆出神,有时候还吮吸手指头。回到家后,天天也不愿意练琴。有时候妈妈在旁边看着他练,天天却一会小便,一会大便的,忙个不停。每次送去学小提琴时,天天也是黏着妈妈不肯去。妈妈很纳闷,一向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了?


  原因分析:对父母过高标准的抗议


  有些孩子在学习某项新技能时,或者父母拿孩子与优秀的孩子比较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选择哭闹、黏人、吮吸指甲等行为倒退的方式,其实是孩子逃避现实,抗议父母过高要求的一种表现。


  案例中的天天妈妈对他抱有过高的期望,在学习小提琴的时候也有一些挫折感,而妈妈却以为天天一向表现好而以高标准来要求天天。结果,天天因为得不到妈妈的理解和接纳,从而出现一些行为倒退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


  对策:不要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


  父母若总是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孩子被父母的高要求所驱使,会很努力地做,时时担心自己若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会使他们失望,因而减少对自己爱的程度。父母的标准和要求越高,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孩子对失去父母爱的恐惧也就会越大。正像弗洛伊德所说:“人的心理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可能因为恐惧而倒退到早期阶段。倒退是不能应对现实的挑战,是对现实的逃避。”


  案例中的天天妈妈对天天抱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尽管他努力在各种事情上表现出色,获得妈妈的赞许,但接触小提琴让他担心如果不能做到优异,便会失去妈妈对自己的爱,有不安全感,所以导致生理上的倒退反应。


  唯有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自由,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而过度的早期教育是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摧残。


  总结: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为人父母者,不仅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找到孩子心理压力的根源,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孩子总是在不断长大的。只要父母能够用爱心和耐心来对待、陪伴,孩子终究会走向成长之路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百湖网亲子频道:http://www.baihuwang.com/qzpd/

大庆妈妈网:http://www.dfssmm.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