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知了

http://s12/bmiddle/001lJKfCzy73dMGjYjF7b&690
粘知了的起源非常早,《庄子·达生》里有一则关于粘知了的故事,说的是孔子去楚国的路上穿越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用长竿粘蝉,如同捡东西一样轻松容易,于是向老人请教。老人介绍说:“我练习有诀窍,先在竹竿上放两颗弹丸,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不会掉下来,这样去粘蝉就很少失手了;如果练到放三个弹丸不掉下来,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了;若练到放五个弹丸也掉不下来,粘蝉就好像捡东西一样了……”
古代还有一种用火捉知了的方法,《吕氏春秋·期贤》中记载到:“今夫爚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这种方法要求夜晚在树下燃起一堆火,然后晃动树,知了受惊后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冲向火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最近老喜欢听这首歌,听着熟悉的旋律,再加上远处传来的阵阵知了叫,我不禁再次回到了那悄然远逝的童年夏天。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视、网络,也没有电动玩具、变形金刚,平时所玩的一切都是原生自创的,粘知了就是那个时代最喜爱、富有刺激的活动之一。
夏天的村前村后到处虫鸣鸟叫,响亮而刺耳的蝉鸣声更是此起彼伏,忽高忽低、时急时缓,犹如一曲曲交响乐。后从书本上获悉,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它那不知疲倦地“蝉噪”原来是为了求偶。我还曾经在课堂上把公蝉腹部两侧的一对蜂鸣器圆盖一片片的掐断,直到它无声而无济于事的挣扎到声尽力竭。小时候干过的坏事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忏悔了。突然想起电影《非常勿扰》里的一个场面:北海道乡下的教堂,葛优跪在地上从上幼儿园犯下的劣迹开始虔诚忏悔,喋喋不休,事无巨细,直到太阳西下。一本正经的牧师从站到坐,再到也坐到地上,最后满头大汗地说“我们的教堂太小,盛不下他的罪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说马未都先生童年时也粘过知了,他起始使用的是内胎熬成的胶,后经高人指点后改用粘性更好的“面筋”。我们则就地取材,用更环保的蜘蛛网,取一段韧性较强的树枝弯成一个椭圆状,绑在竹竿头上,然后在圆圈处缠上一些蛛网即可。
后来我们又学会了自己嚼面筋,直接抓一小把麦粒放嘴里反复的嚼,嚼得两边的腮帮子酸疼,为了嚼出来能粘知了得面筋大家还比赛看谁先嚼好、嚼出来的面筋粘性大。小伙伴们总是在夏天的午后,大人们都在休息的空当,悄悄地绕过老师的家门,顶着似火的骄阳,钻进密不透风的树林,从众多的蝉音中分辨出目标,悄悄地猫着腰秉着呼吸接近,小心翼翼地把竹竿伸到目标的背后,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一抖,知了就被牢牢地粘住了,挣扎几下发出几声凄厉的叫声后乖乖就范。轻轻取下,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盒中。但不是每次都能百发百中,有时动静大了,会“打草惊蝉”,知了闻声溜之大吉,此时只得重新寻找目标,夏日里骄阳似火,我们却乐此不疲。
回到家里,从纸盒里慢慢地取出战利品,挑捡一只活得欢的知了,用细线拴住后腿,手拽线头,轻轻地放飞,有时会在线上系个小物件,让它带着飞。此时的知了只能盘旋而已,经过一番折腾,最终都奄奄一息,成了鸡鸭的美食。
夜晚的知了声依旧高亢,也许是对炎热的愤怒,才如此的不顾他人的感受叫个不停。我和几个小伙伴跟讨厌的知了一样亢奋,到村口找到一棵比较大的柳树,如春燕啄泥一样抱来一大堆麦秸,在大柳树下用火柴点燃麦秸,一个小伙伴负责爬上柳树,我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就在下面等着自投罗网的知了了。火越烧越旺,柳树上的小伙伴使出了全身的力量舞动着枝干,不一会儿知了们就惊慌失措中鸣叫着从柳树上如飞蛾扑火一般往火光的方向飞来,有的掉入火海被活活烧死,有的落入水里被淹死,有的不翼而飞不知生死,有的慌不择路地落到火的周围,被在树下等待的小伙伴们统统的装入了袋子,成了庭院里鸡鸭们的又一顿美餐。
一直到现在,每次听见悠长的蝉鸣,我神经质的条件反射就是咽一口唾液,也许是突然想起了当年粘知了嚼面筋的味道,也许是想起了手中的那根长竹杆,我明白,自己的心,又回到了曾经的童年......
http://s14/mw690/001lJKfCzy73dMBZoWFbd&690
http://s12/mw690/001lJKfCzy73D305s1R9b&690
http://s7/mw690/001lJKfCzy73D309G2Ge6&690
http://s8/mw690/001lJKfCzy73D30cNCf87&690
http://s15/mw690/001lJKfCzy73D30GIQCf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