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发澎湖第一人

(2009-02-15 21:48:32)
标签:

开发澎湖第一人

文化

分类: 民俗文化

           开发澎湖第一人

               文/崇义放牛娃 

开发澎湖第一人

  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桐庐分水桐岘乡人,唐代著名诗人、状元。施肩吾是我国历史上继三国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台湾及隋炀帝三次派人往台湾之后,民间始“率其族,迁居澎湖”,成为开发澎湖的第一人。施肩吾卒于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享年八十二岁。后来,族人把其与夫人刘氏,归葬故里罗墓山(今名花坟)。

开发澎湖第一人

     状元故里
  施肩吾因家境贫寒,少时在分水镇东面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山麓曾建有“玉尺楼”,立有石碑,上刻“唐状元施肩吾读书处”;山的东侧有“余韵亭”和“洗观池”,池中原有施肩吾读书时亲手种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和荷叶上散布着墨点,相传是施肩吾洗砚时洒上的,俗称墨荷花。

  后施肩吾与徐凝在龙门寺读书。施肩吾与徐凝不仅是同学,也是一对知音、琴友,两人在读书闲暇之时,一起抚琴唱和,纵情于天地山水之间,山中琴溪边至今还遗有琴台等旧址,此条溪流也因此而得名为“琴溪”。说来也怪,琴溪仿佛沾得了灵性,其流水声就如七弦琴演奏一般,发出叮叮咚咚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时王六吉在书中就有描述:“水伏流石中,声如琴筑”。

开发澎湖第一人 

    施肩吾墨宝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同榜进士,施肩吾中头名状元,但当时因朝廷腐败,官员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相残害,施肩吾不愿混迹其中,于是写了一首《上礼部待郎陈情》诗,表示要回故里,未待朝廷授官,就跑江西洪州潜心学道修仙。曾寄书徐凝说“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止玄门,养性林壑。”世称华阳真人,著有多部道家著作。
  晚年,施肩吾又返回故里,在家乡居住不久,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从事劳动生产,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第一人。据《台湾通史》载:“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这位开发澎湖的先驱者,到澎湖定居后留有许多诗作,记叙了当时开发澎湖的情景。在《续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一首《题澎湖屿》诗,为我国第一首描摹澎湖风情习俗之作,写道:“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里生犀照咸水。”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由大陆去的汉族人民和台湾当地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少年们白天劳动,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夜晚,还手举火把,照着海水,捕蚌采珠。大陆人民和台湾各族人民,就是这样耕种渔猎开发澎湖和台湾的,成为当时澎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另一首《感忆》诗中施肩吾写道:“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生动地记述了他率领大陆人民离乡去不畏难险,东渡重洋,开拓澎湖的欣慰之情以及他们在渡海中所领略到的壮丽风景。
  他还有一首《赠友人归武林》诗,后四句云:“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这首诗证明当时由大陆到澎湖和台湾去的人是相当多的,而且浙江和台湾澎湖之间是经常往来的,以至于1995年出版的《台湾史话》里说:“大陆人民纷纷地、集体地到台湾去劳动开发,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是施肩吾率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这些诗不仅可称中国最早的海疆诗,而且也是施肩吾作为中国历史上民间开发台湾澎湖第一人的铁证。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施肩吾还是唐代一位较大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一生著述颇丰,有《钟吕传道集》、《皇帝阴符经解》、《太白经》、《西山群仙会真记》等,另有10卷《西山集》。《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计184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别具一格”。
  施肩吾谢世后,尸骨安葬在澎湖湾边。两岸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施肩吾的怀念。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施肩吾的家乡琴溪香谷,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九九重阳登高,贡牛祭祖”活动,这也是当地村民的一个传统节日。琴溪正门前,摆上祭台,上面贡着太牢,由一名道士主持祭祀大礼,同时由族里最为年长的人来表达全村人的心愿,祈祷生活平安,五谷丰登……祭祀结束后,将表演民间传统的节目,跳竹马,舞龙灯,抽高空狮子,叠状元糕,场面很是热闹。在那个时候,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会赶过来,来一睹状元的风采。品淘锅牛肉,尝石臼麻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这里,在这时,没有任何的社交礼仪规矩,可以尽情的品尝这民间美味。

开发澎湖第一人 

     施公庙

  尽管施肩吾率族人定居、开发澎湖,其中有逃避战乱,或寻求仙境等个人动因,但他无愧是一位开发澎湖的先驱者,带去了当时唐朝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传播了农业知识,使得澎湖的名声也显著起来,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既然进来了,就请留步,不妨多看几篇,相信总有一篇适合您。欢迎点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蜂”狂之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