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处含忧吟咏的建筑-----福州志社诗楼

(2008-10-18 08:50:02)
标签:

福州

志社诗楼

含忧吟咏

建筑

文化

分类: 民俗文化

               一处含忧吟咏的建筑-----福州志社诗楼

                                文/崇义放牛娃

 

 

志社是个以诗言志的文学社团,由福州的一些诗人自发组成的民间组织。为什么取名“志社”?当时正是清光绪年间,外虏内患,“诗之盛,世之衰也”。诗人们忧患意识相当浓重,看在眼里,忧在心中,“诗以言志固已然,不言所志而其志自在”,咏诗言志故名。[1]

一处含忧吟咏的建筑-----福州志社诗楼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台江地区诗人于大庙山上建“志社”。最早的规模并不大,领衔的也多是著名人物,如陈宝琛、林琴南、陈衍等人。“民国6(1917),又建诗楼。陈宝琛为志社署额”。[2] 民国初年毁于大王庙火灾。民国13年南台诗人翁心组、蒋逢年、张鹤廉等出面组织福州志社。志社成员多时达百余人。同年九月,社人捐资在大庙山原“去毒社戒烟局”旁建起志社诗楼,双层砖木结构,是社人作诗吟唱的主要场所。[3] 《福州地方志》有记载:“由诗人捐资于南台大庙山建筑诗楼,窗明几净,蔚为雅观。”总之,诗楼是诗人们自发捐资建成的。

诗楼为何选址于大庙山北麓?有以下三个缘由:一是此地依山面水,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大庙山下原系闽江水城,“隔绝城市,高居南台胜处。凭栏而望,鲚集其下,前临大江,星星渔火,时出没林外。每当风清月白,水村十里,天然一幅水墨图画,洵诗境也”; [4] 二是“自古搔人墨客类有得江山之助,以写抑郁无聊之意”。[5] 宋、元、明、清及花园列代文人墨客纷来游览,咏诗作画;三是在此地建楼,“引时至今日,其感触有百出于不自知者”。“风景不殊,而情怀顿异,起宛在堂诸先生而问之。萧条异代,其亦同不幸之慨也”。[6]

 民国6(1917),志社建诗楼。陈宝琛为志社署额。“楼前榕树双株,老干虬枝,日影不到”。[7] 民国初年毁于大王庙火灾。南台诗人翁心组、蒋逢年、张鹤廉等出面组织福州志社,重建诗楼于民国11年(1922年),落成于民国13年秋。诗楼为砖木结构西式楼房,楼坐南朝北,二层。正门门额为陈宝琛题写的“志社”匾。[8] 诗人萧梦馥曾书一联:“双树容听法,白云悠为怀”。诗楼外有一联:“山林一席供歌啸,城郭千家入画图。”[9] 底层两端砖壁嵌有民国13年、19年立的三通石碑:一为《志社新建诗楼记》,系林苍记,萧梦馥书;一为《志社诗楼碑记》,系唐翰波记,陈谦为书;另一通碑系陈衍撰,洪亮书。石碑记录了志社组建经过、诗楼建筑缘由及志社活动情况,[10] 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史资料。
    
据资料记载,志社的活动以制作折枝诗歌为主,即选平仄两字为字眼,嵌在诗句上下联,组成一对,每句七字,共计14字,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人林步瀛有诗《饮大庙山志社》:“置酒惠诗在晚香,养花天气雨晴匀。百年霸主终黄土,一角吟楼有后人。落叶闲鸥见题句,嘉鱼新笋送沾唇。和诗嵇至芙蕖发,点点襟痕酒已深。”[11] 诗人生动地叙述了聚会时的鲜活场景,甚至在缅怀闽越王时,发出“一角吟楼有后人”的豪气。         

清末福州诗人集资建造的志社诗楼现“亦已整修一新。楼前三方碑石,保护完好。”[12] 如今的志社诗楼是个很平凡的去处,但也不必太过失落,如今志社诗楼旧址在福州四中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取代了曾经的作诗吟唱声,正所谓“一角吟楼有后人”

 

 

 注释:

[1] [6]林苍记,萧梦馥书:《志社新建诗楼记》  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页第141

[2]台江区志第三节 古 迹

[3] [4] [5]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第141

[7][台江区志第三节 古 迹

[8]福州市志(7)  福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 方志出版社200212月版 572

[9] [10]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37

[11] 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34

[12] 福州市志(8)  福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 方志出版社200212月版 1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