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含忧吟咏的建筑-----福州志社诗楼

标签:
福州志社诗楼含忧吟咏建筑文化 |
分类: 民俗文化 |
志社是个以诗言志的文学社团,由福州的一些诗人自发组成的民间组织。为什么取名“志社”?当时正是清光绪年间,外虏内患,“诗之盛,世之衰也”。诗人们忧患意识相当浓重,看在眼里,忧在心中,“诗以言志固已然,不言所志而其志自在”,咏诗言志故名。[1]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江地区诗人于大庙山上建“志社”。最早的规模并不大,领衔的也多是著名人物,如陈宝琛、林琴南、陈衍等人。“民国6年(1917年),又建诗楼。陈宝琛为志社署额”。[2] 民国初年毁于大王庙火灾。民国13年南台诗人翁心组、蒋逢年、张鹤廉等出面组织福州志社。志社成员多时达百余人。同年九月,社人捐资在大庙山原“去毒社戒烟局”旁建起志社诗楼,双层砖木结构,是社人作诗吟唱的主要场所。[3] 《福州地方志》有记载:“由诗人捐资于南台大庙山建筑诗楼,窗明几净,蔚为雅观。”总之,诗楼是诗人们自发捐资建成的。
诗楼为何选址于大庙山北麓?有以下三个缘由:一是此地依山面水,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大庙山下原系闽江水城,“隔绝城市,高居南台胜处。凭栏而望,鲚集其下,前临大江,星星渔火,时出没林外。每当风清月白,水村十里,天然一幅水墨图画,洵诗境也”; [4] 二是“自古搔人墨客类有得江山之助,以写抑郁无聊之意”。[5] 宋、元、明、清及花园列代文人墨客纷来游览,咏诗作画;三是在此地建楼,“引时至今日,其感触有百出于不自知者”。“风景不殊,而情怀顿异,起宛在堂诸先生而问之。萧条异代,其亦同不幸之慨也”。[6]
清末福州诗人集资建造的志社诗楼现“亦已整修一新。楼前三方碑石,保护完好。”[12]
如今的志社诗楼是个很平凡的去处,但也不必太过失落,如今志社诗楼旧址在福州四中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取代了曾经的作诗吟唱声,正所谓“一角吟楼有后人”!
[1]
[6]林苍记,萧梦馥书:《志社新建诗楼记》
[2]台江区志第三节 古 迹
[3] [4] [5]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第141页
[7][台江区志第三节 古 迹
[8]福州市志(第7册)
[9] [10]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11] 卢美松主编:《福州双杭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12]
福州市志(第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