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因素固然是影响一个人性格的要素之一,但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决定因素还是后天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更为关键。
父爱与母爱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父爱给予孩子的坚强、刚毅、大度、宽容、幽默等心理影响,是母爱不能替代的。在家庭中,母亲对男孩的身心影响最大,而父亲对女孩的身心影响最大。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温柔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位专家指出:父亲能传授给女儿生活上许多重要的经验与教训,使其性格更加丰富多彩。
婴幼儿阶段是幼儿个体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过程,那贯穿幼儿终身的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就是在这一阶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这一过程是离不开模仿的,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婴幼儿具有模仿力极强的特点。事实证明,宝宝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表现得很兴奋。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则是用相同的姿势;爸爸的动作一般比较粗犷,喜欢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与宝宝一起玩耍,而妈妈的动作却很轻柔平和,倾向于用玩具引导宝宝玩耍;爸爸会给宝宝更多的探险机会,不会过分保护宝宝,而妈妈对宝宝则是溺爱和过分保护,对宝宝的每个动作都感到紧张。宝宝与爸爸共同活动,可以让宝宝减少暴力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性格,从而使宝宝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在许多方面,由于没有男人的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就缺乏毅力、刚强和男子汉榜样的力量,而女孩子也一样,缺乏男子的影响,很难树立一种下意识的男子的理想。在许多家庭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很少接触男性,有的做爸爸的也很少过问孩子,或者经常在外,使孩子缺乏父母亲两种影响的平衡。有的父母都上班,请来一个小保姆整天陪着孩子,即使进幼儿园或托儿所也都没有男保育员;到了学前班或上了小学,绝大多数也是女教师。这样,整个1~7岁,孩子几乎都是在女性影响的环境下度过。如果这期间孩子再得不到爸爸更多的爱,这对孩子是很不利的。
作为家庭一员的男人,除了在外面忙,也应分出些时间和情感给妻子和孩子。比如,休息时带着孩子去公园,骑骑车,划划船,做些体育锻炼或小的冒险事。在家也可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唱歌、看小画书,分担一些家务,这样一方面培养父亲和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妻子看到有一个人和自己共同爱着我们的孩子,也会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
女人由于自己的天性,感情细腻、性情温柔、做事认真仔细,能较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道德和善良爱心,使孩子具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但母亲对孩子总有一种下意识的担心和本能的牵引力,总怕孩子出危险,时时事事替代孩子,对孩子过健溺爱。而父亲则以勇敢、坚毅、强悍、有魅力等男性特征来影响孩子,能较好地培养孩子的勇敢、顽强和独立的性格。只有把父亲和母亲的两种长处熔合在一起的教育,才是一种较完善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在个性上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