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编辑访谈(1月红版)
(2009-12-23 17:23: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故事会》新刊快读 |
2010年的第一期《故事会》——1月红版下周就要和读者见面了。今年的编辑手记改为全新的编辑访谈形式,我们会和每一期的责任编辑进行一次书面的访谈(通过msn),话题除了聊当期刊物作品,还会包括《故事会》编辑部的最新动向、编辑的故事理念、编辑部的幕后故事,以及编辑个人的兴趣爱好、对热门事件的看法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访谈,拉近编辑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了解到更多刊物以外的信息,同时对于故事的欣赏和创作有一定启发。欢迎读者和作者朋友通过我们的论坛,提出你想问编辑的问题,我们将从中选择精彩的问题,在访谈中向编辑提出。
下面就是对1月红版的责任编辑吕佳进行的访谈。
蔓石:今天我们书面采访的是《故事会》2010年1月上的责任编辑吕佳,大家掌声欢迎!
吕佳:大家好,很高兴接受故事中国网的采访,顿时有明星的感觉了,呵呵。我是红版的编辑吕佳,负责2010年第一期《故事会》的编辑工作。
蔓石:时间很快,马上就要迎来2010年了,我想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故事会》在新的一年会带来什么新鲜的内容或者活动。昨天下午看到何主编与《故事会》全体编辑在开会,应该是讨论明年的工作吧,能否先透露一些?
吕佳:关于明年的工作,最近编辑部开过好几次会议,明年我们会加强一些情趣性的品牌栏目,比如“阿P系列幽默故事”,很多读者都很喜欢阿P这个人物,几期不见就会有人询问,明年编辑部会尽量争取做到每期都为这个栏目奉上一个好故事;还有如:“快乐辞典”栏目也将扩充为一个整版。在新栏目的建设方面,编辑部近期在策划打破一个“禁区”,就是神鬼灵异题材的故事,可能会专设一个类似“聊斋新故事”的栏目。据调查,这一题材的作品也有大量读者,当然,我们需要的“聊斋”故事不能为恐怖而恐怖,关键点在于“新”,新的情节、新的角度,借鬼喻人,主题其实还是人的情感和命运。不管有什么新的变化,昨天的会议上,何社长特别强调一点,《故事会》故事的立足点还是一个“传”字,我们的作者在写故事、编辑在编故事的时候,都可以问问自己:我的这个故事有可传性吗?读者会乐于传吗?
蔓石:嗯,这点信息很重要。那聊斋新故事和原来的东方夜谈有什么区别呢?
吕佳:两者的题材范围有一点区别,比如时间机器、超能力、外星人等题材可以归在东方夜谈,聊斋新故事的题材则偏于单纯的“鬼故事”,这一题材较敏感,编辑部想在这方面做一点突破。
蔓石:这对擅长写“鬼故事”的作者也是个好消息啊。
吕佳:是啊,其实爱看这类故事的读者也不少。
蔓石:听说上周你和叶小萌编辑刚去过天津,是去开笔会吗?明年红版编辑部在联系作者、召开笔会方面目前有什么打算和举措么?
吕佳:是的,去了天津和北京,分别和当地的一些作者见面聊了聊,这种小规模的沙龙活动是《故事会》的传统,编辑一般根据手头需要修改的稿件、作者分布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出行计划。这次津京笔会,有两个最大的感受,一个是面对面的集体讨论,能给故事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在北京和几位作者座谈的时候,有的作者事先准备了好几个已经写成的故事,但大家听他讲了以后觉得还不行,这位作者就安心听别人聊,结果讨论的气氛触发了他的灵感,最后他把两个还未成形的构思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思;还有一位作者,有一个很喜欢的素材,但一直没想出怎么发展,讨论中大家给他出了一个好点子,救活了这个素材。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电脑前写作时无法办到的。还有一个感受是,作者很希望多举办一些这样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有一位作者对我们说,她从接到通知那天起就开始失眠。很多作者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写故事,但他们在坚持这个兴趣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创作上的孤独感,一位作者对我说:故事作者的创作生命有时候并不长,但《故事会》的这种工作方式能延长故事作者的生命力。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作者和作者、作者和编辑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能让作者觉得,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在最近的工作会议上,领导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要将在各地举行小型笔会的方式“制度化”,除了5月份的新作者研讨班和年底的颁奖会,每位编辑每年至少要参加三次这样的出差活动。
蔓石:每位编辑3次,故事会现在有10个编辑,那一年可以跑遍全国了啊。我们看到《故事会》已经在举办新12生肖故事征文大赛,明年还会有其他的征文活动吗?
吕佳:“最有影响力”的征文活动明年还会继续举办,而且有可能会邀请获奖作者到上海参观世博。说不定参观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好的故事素材哦。
蔓石: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后,遭到不少质疑,张艺谋的回应是这部电影纯粹就是为了好玩,没什么深刻的思想或艺术,其实有些作者和读者觉得故事也可以是这样,你认同这种观点吗?或者说,如果你看到一篇搞笑但有点无聊的故事,会考虑录用吗?
吕佳:《三枪》我还没去看,如果真的能把“好玩”做到极致,那倒是一种境界了。其实我个人还挺喜欢憨豆先生那种风格的英国闹剧,导演很真诚,就是一心一意地搞笑,让你彻底放松。我们常说的故事的几个支撑点,一个观点支撑(故事里有独特视角的新观点,能给读者启发)、一个信息支撑(故事里有新信息、有知识含量,能让读者长见识)、还有一个就是情趣支撑,就是给读者一乐。一篇故事要同时具备三个支撑点,很难;如果能把其中一个做好、甚至做到极致,我觉得就很不错了。
蔓石:嗯嗯,说得好!好了,下面我们谈谈第一期《故事会》吧。昨天我特意看了你推荐到网上的4篇故事,觉得从题材到情节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你在编辑这期刊物时,有过什么特别的准备和变化,还是正巧赶上了几篇好稿子?
吕佳:谢谢。推荐篇目一个是考虑题材、风格的搭配,比如这期,有民国时期的《第二剂药方》,也有《不差钱》、《天下父母心》等当代故事;有风格比较写实、抒情的,也有比较夸张的喜剧风格的《酒驾那点事》。其实,我们在编整本杂志时也会考虑到这样的搭配。另外,推荐作品并不代表“最好”的故事,文学作品也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比如,这次“中国新传说”这个栏目推荐了《天下父母心》,其实推荐时我犹豫了很久,《天下父母心》是个情节比较简单的小故事,“中国新传说”里有几篇作品在技巧、在核心情节上都比这篇更成熟、更完整,但《天下父母心》里面有一个东西比较打动我,就是他涉及到了一个人人都会面临、但大家都不愿意去讲的话题:死在哪里好。我想这样的故事也许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讨论。这期的“新一千零一夜”《不差钱》其实也是这一风格的,就是生活气息比较浓郁,以情动人,这比那些忸怩作态的编造之作更能打动人。这又让我想起昨天会议上,何社长的一句话,我们写故事常说要有好的“故事核”,社长说,纯粹由事件组成的“故事核”并不能感人,真正感人的“故事核”,都是涉及到情感和人物关系的。
蔓石:本来下一个问题是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来说一下这四篇故事的看点,你其实已经说了2篇故事的看点,能不能说说另2篇的?
吕佳:好。《酒驾那点事》:紧扣社会热点,想象力让荒诞和现实完美结合。《第二剂药方》:第一剂药治身,第二剂药验心,民国老中医的这副药方,拿到今天的社会中,也并不过时……
蔓石:(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作者原来写的是现在的故事,被你们改到民国去了……)
吕佳:(猜对了……让作者自己改的。)
蔓石:作为编辑,天天看故事的感觉和普通读者肯定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你还会不会有被某篇故事打动的情况?这期刊物中,有没有一篇故事打动你,或者给你特别的感觉?
吕佳:嗯,其实我看故事时是“精神分裂”的,既是编辑,也是读者,一种打动是作为编辑,我看到这篇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可读、知识性和情趣兼备”,我被打动了,不但打动,还很激动,比如,我第一次在信箱里看到这期的中篇《我们都是一家人》时,就是这种感觉;还有一种打动,就是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比如本期的《中国式问候》,作为编辑,我承认作品整体题材不是很新,但我在看到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时,我很感动,这个时候,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而《不差钱》这篇作品,不论从编辑还是读者的角度,我个人都是比较喜欢的。
蔓石:是,我也很喜欢这篇。挺好,你等于又给我们推荐了2篇故事。我们知道,《故事会》每期作品都有一个评审小组的特别审读,本期4篇故事既然能发表,还被特别推荐,当然是得到评审们肯定的,不过在评审中,针对这4篇故事,有没有一些争议,比如某个细节受到批评的?
吕佳:有的,比如《天下父母心》这篇,大家认为作品的“聚焦点”选得不错,但对作品的立意到底是什么,是“孝顺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大家有所争论,最后决定在修改时统一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角度上来。
蔓石:嗯,有意思,读者读的时候,也可以自己想一下这个问题。如果很简短地说,你希望自己编辑的每一期《故事会》能给读者带去什么?
吕佳:很简短么?就是希望您看完觉得那三块钱没白花……
蔓石:下面这个问题要速答,凭直觉。你在所有看过的中外经典故事里,最喜欢哪一个?
吕佳:(啊啊啊,我大脑一片空白,尤其是看到速答两个字)
蔓石:快快快
吕佳:……想到一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作品,《幕》,也就是波洛的最后一案……不过和《故事会》的风格不太一样啊。
蔓石:呵呵,没关系的,这个问题和《故事会》无关。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一看,了解吕佳编辑的口味。好了,最后,作为2010年第一位和《故事会》读者见面的编辑,请你向我们的读者和网友说几句话吧。
吕佳:啊,说不好,还是回答问题比较容易啊……那就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充实,多看故事,多收获快乐。
蔓石:今天我们书面采访的是《故事会》2010年1月上的责任编辑吕佳,大家掌声欢迎!
吕佳:大家好,很高兴接受故事中国网的采访,顿时有明星的感觉了,呵呵。我是红版的编辑吕佳,负责2010年第一期《故事会》的编辑工作。
蔓石:时间很快,马上就要迎来2010年了,我想很多读者都非常关心《故事会》在新的一年会带来什么新鲜的内容或者活动。昨天下午看到何主编与《故事会》全体编辑在开会,应该是讨论明年的工作吧,能否先透露一些?
蔓石:嗯,这点信息很重要。那聊斋新故事和原来的东方夜谈有什么区别呢?
吕佳:两者的题材范围有一点区别,比如时间机器、超能力、外星人等题材可以归在东方夜谈,聊斋新故事的题材则偏于单纯的“鬼故事”,这一题材较敏感,编辑部想在这方面做一点突破。
蔓石:这对擅长写“鬼故事”的作者也是个好消息啊。
吕佳:是啊,其实爱看这类故事的读者也不少。
蔓石:听说上周你和叶小萌编辑刚去过天津,是去开笔会吗?明年红版编辑部在联系作者、召开笔会方面目前有什么打算和举措么?
吕佳:是的,去了天津和北京,分别和当地的一些作者见面聊了聊,这种小规模的沙龙活动是《故事会》的传统,编辑一般根据手头需要修改的稿件、作者分布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出行计划。这次津京笔会,有两个最大的感受,一个是面对面的集体讨论,能给故事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在北京和几位作者座谈的时候,有的作者事先准备了好几个已经写成的故事,但大家听他讲了以后觉得还不行,这位作者就安心听别人聊,结果讨论的气氛触发了他的灵感,最后他把两个还未成形的构思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思;还有一位作者,有一个很喜欢的素材,但一直没想出怎么发展,讨论中大家给他出了一个好点子,救活了这个素材。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电脑前写作时无法办到的。还有一个感受是,作者很希望多举办一些这样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有一位作者对我们说,她从接到通知那天起就开始失眠。很多作者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写故事,但他们在坚持这个兴趣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创作上的孤独感,一位作者对我说:故事作者的创作生命有时候并不长,但《故事会》的这种工作方式能延长故事作者的生命力。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作者和作者、作者和编辑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能让作者觉得,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在最近的工作会议上,领导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要将在各地举行小型笔会的方式“制度化”,除了5月份的新作者研讨班和年底的颁奖会,每位编辑每年至少要参加三次这样的出差活动。
蔓石:每位编辑3次,故事会现在有10个编辑,那一年可以跑遍全国了啊。我们看到《故事会》已经在举办新12生肖故事征文大赛,明年还会有其他的征文活动吗?
吕佳:“最有影响力”的征文活动明年还会继续举办,而且有可能会邀请获奖作者到上海参观世博。说不定参观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好的故事素材哦。
蔓石: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后,遭到不少质疑,张艺谋的回应是这部电影纯粹就是为了好玩,没什么深刻的思想或艺术,其实有些作者和读者觉得故事也可以是这样,你认同这种观点吗?或者说,如果你看到一篇搞笑但有点无聊的故事,会考虑录用吗?
吕佳:《三枪》我还没去看,如果真的能把“好玩”做到极致,那倒是一种境界了。其实我个人还挺喜欢憨豆先生那种风格的英国闹剧,导演很真诚,就是一心一意地搞笑,让你彻底放松。我们常说的故事的几个支撑点,一个观点支撑(故事里有独特视角的新观点,能给读者启发)、一个信息支撑(故事里有新信息、有知识含量,能让读者长见识)、还有一个就是情趣支撑,就是给读者一乐。一篇故事要同时具备三个支撑点,很难;如果能把其中一个做好、甚至做到极致,我觉得就很不错了。
蔓石:嗯嗯,说得好!好了,下面我们谈谈第一期《故事会》吧。昨天我特意看了你推荐到网上的4篇故事,觉得从题材到情节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你在编辑这期刊物时,有过什么特别的准备和变化,还是正巧赶上了几篇好稿子?
吕佳:谢谢。推荐篇目一个是考虑题材、风格的搭配,比如这期,有民国时期的《第二剂药方》,也有《不差钱》、《天下父母心》等当代故事;有风格比较写实、抒情的,也有比较夸张的喜剧风格的《酒驾那点事》。其实,我们在编整本杂志时也会考虑到这样的搭配。另外,推荐作品并不代表“最好”的故事,文学作品也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比如,这次“中国新传说”这个栏目推荐了《天下父母心》,其实推荐时我犹豫了很久,《天下父母心》是个情节比较简单的小故事,“中国新传说”里有几篇作品在技巧、在核心情节上都比这篇更成熟、更完整,但《天下父母心》里面有一个东西比较打动我,就是他涉及到了一个人人都会面临、但大家都不愿意去讲的话题:死在哪里好。我想这样的故事也许会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讨论。这期的“新一千零一夜”《不差钱》其实也是这一风格的,就是生活气息比较浓郁,以情动人,这比那些忸怩作态的编造之作更能打动人。这又让我想起昨天会议上,何社长的一句话,我们写故事常说要有好的“故事核”,社长说,纯粹由事件组成的“故事核”并不能感人,真正感人的“故事核”,都是涉及到情感和人物关系的。
蔓石:本来下一个问题是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来说一下这四篇故事的看点,你其实已经说了2篇故事的看点,能不能说说另2篇的?
吕佳:好。《酒驾那点事》:紧扣社会热点,想象力让荒诞和现实完美结合。《第二剂药方》:第一剂药治身,第二剂药验心,民国老中医的这副药方,拿到今天的社会中,也并不过时……
蔓石:(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作者原来写的是现在的故事,被你们改到民国去了……)
吕佳:(猜对了……让作者自己改的。)
蔓石:作为编辑,天天看故事的感觉和普通读者肯定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你还会不会有被某篇故事打动的情况?这期刊物中,有没有一篇故事打动你,或者给你特别的感觉?
吕佳:嗯,其实我看故事时是“精神分裂”的,既是编辑,也是读者,一种打动是作为编辑,我看到这篇故事“语言生动、情节可读、知识性和情趣兼备”,我被打动了,不但打动,还很激动,比如,我第一次在信箱里看到这期的中篇《我们都是一家人》时,就是这种感觉;还有一种打动,就是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比如本期的《中国式问候》,作为编辑,我承认作品整体题材不是很新,但我在看到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时,我很感动,这个时候,我只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而《不差钱》这篇作品,不论从编辑还是读者的角度,我个人都是比较喜欢的。
蔓石:是,我也很喜欢这篇。挺好,你等于又给我们推荐了2篇故事。我们知道,《故事会》每期作品都有一个评审小组的特别审读,本期4篇故事既然能发表,还被特别推荐,当然是得到评审们肯定的,不过在评审中,针对这4篇故事,有没有一些争议,比如某个细节受到批评的?
吕佳:有的,比如《天下父母心》这篇,大家认为作品的“聚焦点”选得不错,但对作品的立意到底是什么,是“孝顺问题”,还是其他什么,大家有所争论,最后决定在修改时统一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角度上来。
蔓石:嗯,有意思,读者读的时候,也可以自己想一下这个问题。如果很简短地说,你希望自己编辑的每一期《故事会》能给读者带去什么?
吕佳:很简短么?就是希望您看完觉得那三块钱没白花……
蔓石:下面这个问题要速答,凭直觉。你在所有看过的中外经典故事里,最喜欢哪一个?
吕佳:(啊啊啊,我大脑一片空白,尤其是看到速答两个字)
蔓石:快快快
吕佳:……想到一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作品,《幕》,也就是波洛的最后一案……不过和《故事会》的风格不太一样啊。
蔓石:呵呵,没关系的,这个问题和《故事会》无关。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一看,了解吕佳编辑的口味。好了,最后,作为2010年第一位和《故事会》读者见面的编辑,请你向我们的读者和网友说几句话吧。
吕佳:啊,说不好,还是回答问题比较容易啊……那就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充实,多看故事,多收获快乐。
前一篇:2010年1月上《故事会》目录
后一篇:新一千零一夜·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