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的时代是过去了还是来临了

(2008-12-22 09:58:59)
标签:

杂谈

    318

    凌晨一点从影院出来,路上便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这是《非诚勿扰》带给我的。

    说实话,进电影院之前没对这部电影抱什么希望,赶上个空闲时间,花上三十五元钱完成个任务,谨此。但没想到却让我有了意外……

 

    319

    这么说是针对梅兰芳而言的。

    三天前,也在这家影院,差不多同样的时间看了场《梅兰芳》,结果看了不到一半就中途退场。

    退场的原因不是因为影片很滥,而是因为期待太高。

    看之前,周围很多朋友都已经看过,虽然口味不尽相同,褒贬不一,但归纳的结果是陈导演终于在不靠谱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回到正路。所以,带着无限期望花了比《非诚勿扰》多一倍的钱坐进电影院,但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自然有些失望……

    诚实点说,自己不懂京戏,但《梅兰芳》前半部却让我看得很入迷,为王学圻叫好,为余少群叫好,为一老一小两代戏剧宗师的悲情所感动,但一跳到那几位腕儿,怎么看怎么觉得不是梅兰芳孟小冬褔芝芳,尤其是黎明,里外都透着一种不自信,努力了半天,入不了戏,干脆也就别受那洋罪了……

    也许后面有出彩的地方,但没有看过就没有发言权,还是说看过的吧!

 

    320

    《非诚勿扰》从片头开始便拉大旗做虎皮,扯上历史事件来营造一个巨大的空间,那时已经隐隐有种感觉,触摸到了冯导演似乎要有一种企图。接下来葛优和舒淇的漫长的对话,让我感到冯导演开始有意转换创作态度,去掉调侃换得真诚和自信。如果不是这两个演员,长时间掏心窝子叨吡来叨吡去的,放在电视剧中,即便观众不急投资方老板也得急死不可。由此可见这部作品中流露出的成熟和笃定,比冯导演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都透着真诚。

    虽然《一声叹息》也很真诚,但跟这部戏相比,多少还显得有些幼稚,毕竟那时的感受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剧中传递出的东西总有种压抑无奈的成分。而这部作品应该可以感觉到冯导演内心情感世界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层次,渴盼情感,呼唤真情,同时陷入到对原本某些不在意东西的留恋,这从通篇弥漫的那种隐隐的失落可以窥视得到。

    葛优那段台词再明显不过了,“钱不是问题,缺少的是朋友……过去的朋友四散开去,发现自己是那么孤独……”

    我坚信这是冯导演个人在借葛优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内心渴求一种曾经失去的友情。我不知道这些朋友指的都是谁,但隐隐感觉这中间应该有王朔一个。这应该是他此时内心情感的一种孤独所致。

   

    321

    但这之后的邬桑停车流泪的戏有些多了,有些画蛇添足之嫌。

    另外一个败笔是舒淇在船上打的那个电话,多了。虎头蛇尾之嫌,就算冯导演不这样浅显画句号,我想观众看到此,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教堂忏悔桥段在冯氏喜剧擅长的基础上有了外延,有继承有发扬,个人认为非常成功。

 

    322

    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已经走出冯导演之前所惯用的喜剧格局,以一种严肃的态度进入到另外一个精神层面的探寻,对与不对,至少是我观影过程中感觉到的。

    记得《夜宴》之后,有朋友曾私下探讨说属于冯小刚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因为他的企图心使得他个人野心有些膨胀,急于要通过《夜宴》证明什么,结果是捉襟见肘,虽然票房仍是成功,但叙事本身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这部作品却让我看到了一种欣喜。

    态度决定一切,我相信如果五十岁的冯导演能继续保持真诚创作,相信会继往开来,继续创造奇迹。

    期待《温故一九四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日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