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评论:浅谈李清照的词心理描写

(2007-05-25 10:38:02)
标签:

李清照心理描写

分类: 文学评论

 

          纲 要

 

 

  首先,具体从七个方面谈李清照词在南北宋之间的地位,然后,剖析李清照词的心理描写的特点。

  一、纵笔直抒,将内心所想直接倾诉
  二、言近旨远,写出复杂、微妙、矛盾的心理
  三、借助景物,显现内心世界
  四、由表及里,从一举一动揭示心理活动
  五、音鸣弦外,不言本意而尽达本意
  六、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
  七、超越时空,融汇回忆,借助想象写出心中和愁绪和渴望


 

    浅谈李清照的词心理描写

 

 

  刘熙载云:“文,心学也。”雨果也曾感叹:“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这样一个比宇宙还广博的人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文学家的笔下得以展现的呢?古人曾说:“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也。”人的心理,千变万化,曲折复杂,而且抽象无形,惟妙惟肖,不易琢磨。非精深妙笔确实是难以透视。
  词在刻画人物心理上,以抒情为主,尤重内潜。如:苏轼、辛弃疾、柳永、张先、周邦彦等,都为宋词的心理描写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清照的词则“别是一家”,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寇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王祯《花草蒙拾》:“婉约以易安为宗。”沈去矜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及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她的心理描写更加细腻成功。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将心中的喜乐和衰愁都倾注在词作之中,使词的心理描写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她的词作展示出蕴含在她心中巨大的感情激流和风暴,精细入微地揭示出她心灵深处的秘密;大胆披露内心世界,倾吐对生活的热爱和遭受国家惨祸,饱经逃亡之苦后愁惨衰惋的心绪。如果说李清照的词以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超绝的艺术技巧给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么,她的心理描写的成功则是她词“别是一家”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试从以下七点,谈一谈李清照词的心理描写:
  
  一、纵笔直抒,将内心所想直接倾诉

 

  李清照的词既有她清丽深婉的一面,也有她激越慷慨的一面。有时她的心情激越向江河奔腾,瀑布直泻,不可遏止。
  如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直抒胸臆见长。全词以抒情开篇,又以抒情结尾,纵笔直抒,无所顾忌,将内心所想直接倾诉。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和衰愁。在女真贵族统治集团发动南侵的巨变中,作者从一个上层妇女的地位被抛入到颠沛流离,遭受苦难的广大群众的行列之中,夫亡家破,木然一身,衰愁无告。尽管她有向上的追求,而等待她的却是“凄凄惨惨……”的命运,这一切的不幸和苦脑,使词人在词中一吐而出。词中这种坦荡率直的精神,与汉乐府中《上邪》等民歌似乎有某种相通之处。吴灏在《历代名媛诗词》中评李清照词时说:“玩其笔力,本自矫揉,词家所有,庶几苏、辛之亚。”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
  在她的词里象这类的词句很多,如“故乡是何处?忘了除非醉”,“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春归种陵树,人客建安城”。都表现了词人对长安轮陷后,惨遭蹂躏的中原故乡的深切怀念,于深沉之中回荡着激越悲壮之情。
  王约在《碧鸡漫志》中,一面称赞李清照“才力华瞻”,一面贬其“长短句”,指为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苍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所顾忌也。”,“肆意落笔”,“无所顾忌”,从反面看,其实正说到好处,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是“纵笔直抒”,“无所顾忌”。正因为如此,对于这样的评论,我们不须加以反驳,也不必指为“无根之谈”。

  二、言近旨远,着意刻画微妙矛盾的心理

 

  与那些较为单纯,质朴的内心倾诉略有不同,有些词虽然也用直率真切的语言,但揭示的却是一种更曲折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心感情。表现为苦隐若现,微妙回旋。如:[永遇乐]上“落日熔金,幕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这首词,写词人眼前景物和矛盾的心境,共分四层。首三句写时间的特点与作者所在之地。“落日”,“幕云”两对仗工整,形象逼真,描绘的是一幅江南初春日幕的绚丽图景,节日的气氛已被暗中写出。然而,今日之元霄佳节毕竟与往日有所不同,所以,下面紧接着用“人在何处”予以点明。这一问,含有“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的深意。卞京沦陷,举家南迁的时代巨变与个人忧患已被含蓄地写出。这一层写时间和人物所在之处的矛盾,暗中揭示出“靖康之乱”,北宋覆亡与个人举家南逃的不幸遭遇。
  后三句承上写眼前的景物与春天的来临。“染柳”。“吹梅”两句渲染江南春早。由于天气晴朗,气候温和,杨柳抽芽,轻烟笼罩,春色更加显得浓郁。正因为春天来得很早,所以,那梅花便在柳绿烟浓之际纷纷凋谢了。不过,这梅花的凋谢并非直接诉之于读者的视觉,而是,从笛子吹奏《梅花落》这一曲调的哀怨声中体现出来的,词中多了这么一个曲折,欣赏时也要多拐一个弯儿,想象的空间扩大了,诗意也由此更浓了。正在这诗意浓郁之际,作者紧接着又用了一个问句:“春意知几许?”,作者明明写出了春意的浓郁却又偏要问“知几许”。这里是含有明知故问的味道的。明知故问,含义很多,就这一句的语言环境来看,其中含有对早春的赞赏,也含有对春光无暇欣赏之情。这一层,写早春景物与个人内心感受之间的矛盾。以上六句所反映出的矛盾心情与下面“谢他酒朋诗侣”,“怕见夜间出去”是一致的。
  再三句,从节日和气候的突变方面写。“元霄佳节,融和天气”是对上面六句的概括和总结。“次第岂无风雨”一句,进一步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情。饱经忧患的作者,阅历加深了,她不仅看到眼前的“元霄佳节”与“融和天气”,更注意到“佳节”之后的狂风骤然。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作者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这与“酒朋诗侣”们寻吹逐乐的心境是迥然不同的。这一层,写出元霄佳节的美好天气和预感要风雨骤降的矛盾。
  未二句,从朋友和作者自己心情之不同上着笔,进一步深化这种矛盾;一方面,朋友们的“香车宝马”与自己的“风环霜鬓”截然不同;另一方面,朋友们兴高采烈与自己的“人在何处”之叹相差甚远。实际上这两种不同心理,正是偏安一偶和怀念京洛失地这种截然不同心境的反映。面对这地现实,“谢他酒友盛情相召与谢绝出游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充分地反映出词人南渡以后的悲惨处境和内心创伤。言近旨远,显示出作者对复杂、微妙矛盾心理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妙。

  

  三、借助景物描写,显现内心的世界

 

  李清照的词中人物的心理有许多是借助于景物描写体现的。景物显现着她的形象,表现出她的内心世界。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者景以引其情、兴;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到人。”,以景衬托于情,借景生情等手法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她的词作中,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心与物,情与景,彼此渗透,互相映衬,几乎在她所有的词里都含有景物描写。然而,单纯描写景物的作品又及不可见,所谓“一切景物皆情语”,所以说:李清照写景是有所畜意,有所用心的。
  如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疾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中间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独特而又细腻的感情色彩。就全篇而言,描绘深秋景物并非根本目的,而只是作者抒写“秋情”的陪衬和烘托。“乍暖”四句写对深秋气候的难以适应,在对天气的抱怨中,流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雁过”二句中,称雁为“旧时相识”,寄情于景作者忆念亲人和故乡,表现出内心极大的思念之情和悲伤。政篇三句“满地黄花”三句,在对菊花的惋惜中流露了词人度日如年,不由得发出了“独自怎生得黑”的哀叹。结尾更以“梧桐”,“细雨”的典型景物作衬托,将凄凉之情推向高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写出了词人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幕)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翅飞向蔚蓝的天空,仿佛使读者看到了一种天朗,坦荡的胸怀。再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此句将鸥鹭人格化,功力不尽,情致四溢,一个“恨”字便点破了作者酷爱大自然,流连忘返的心情。这里,“鸥鹭”成了词人的化身她象鸥鹭一样,醉眠在沙滩上,熔化在“无穷好”的“山光水色”之中。
  再如[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一句,一个“瘦”字,可谓神来之笔,明写随风瑟瑟的黄花,实表“为伊消得人憔悴”。未说破情而情愈深,真乃蕴藏之极。写法上寓情于物,景物显现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借助景物,显现内心世界,是李清照词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她以女姓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不易琢磨的心情形象化,使之非常具体。她的词多是写景物,给景物以情感,以生命。
  
  四、由表及里,从一举一动的描写中揭示心理活动

 

  人的行动既然受心理的支配,人的外在表现和心理活动便密切联系着。因此,有些心理描写并不是直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去写,而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去写,通过这些描写让你感觉到或猜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给人更大想象余地,更富有张力的心理描写。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小说应该写得有立体感,而且,要象一座山水,你只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半,但却能推知水下的冰山有多大”,李清照的作品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和功力。
  如[孤雁儿]尾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联系上文,意思是说:我虽然也可象陆机自江南摘枝梅花寄长安范晔以表衷情那样,以身边摘枝梅花与丈夫寄去,可是,现在丈夫已死,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我纵然折得梅花,又能寄给谁呢?在这里,“一枝折得”写得精道,一个心理活动,引出绵绵情意,掺杂着一丝苦涩的滋味。
  又如[永遇乐]尾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通过今昔对比之后,更加无心去观赏外面那节日的欢乐,只好把帘儿放下,听那过往行人匆匆的脚步,听那传来的阵阵笑语。一个“向”字,一个“听”字写出了作者不平静的心理活动。
  话语也常常会泄露作者内心所隐藏的情感。如[渔家傲]下篇: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鹏正举。风休住,逢舟吹取三山去。作者假借向天帝回答,把内心的理想全部道出。又如[如梦令]:通过一问一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表现出词人细腻深婉的情思。写动作,对话是李清照的重要特点之一,经她写出的动作,对话,精炼生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音鸣弦外,不言本意而尽达本意

 

  朱光潜在谈到文学的含蓄和弹性时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要尽量流露,发挥尽致,才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无言之美》)李清照的词浓缩感情最多,而又极曲折婉转,含而不露,全无痕迹。
  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倪,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国破家亡,来人又要远离,作者不直接写她的离愁别苦了无心绪,而只是写香炉冷了没去点,被子掀开未去叠,镜框上灰尘已满,多日未用,日头已高却还无心梳头。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才缓缓点出一句,是有“闲愁暗恨”,什么愁?什么恨?则又欲说还休,只讲她近来瘦弱下去,即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悲愁。词到这里,始终是左缠右绕,不涉中心,却已把一段隐情烘托得十分深婉细腻,使读者感觉到词人心灵上所压的沉重负担。她的痛苦是那样强烈终于再也压抑不住了,如决堤洪水奔涌而出,转入了直接的内心倾诉,说这次就是唱千万遍阳关也留不住丈夫了。只有楼前的流水还陪伴着她,但即使看流水,也会勾起她的新愁,复连流水堪看。这几句又从侧面写出她孤苦凄婉的心情。词境达到这种程度,也真是至极了。
  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通过生活中的一段对话,以寥寥数语表达出作者的惜花之情,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之音,味外之感”类似的作品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想象

 

  人的内心感情常是不可琢磨,难以描述的。然而,李清照的词在这一点上的功力却是绝妙的,她往往只用一两行字,或一个精确的比喻便将无形的感情描述的如此形象。
  如[武陵春]中,“只恐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显示出词人内心的愁苦是那样的多,那样沉重,以舟轻衬愁重,使读者仿佛看得到,摸得着,那么庞大的愁团压在一颗憔悴的心上。词人此句设想极奇,明明是“人比黄花瘦”,却偏偏说“载不动”可见作者衰愁之重笃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
  如[如梦令],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这便是李清照的化虚为实,将无形化为有形的艺术效果。以上两首词之所以耐人寻味,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七、超越时空,融会贯通,借助想象写出心中的愁绪和渴望

 

  我国古代的小说中,一般多采用从头到尾顺时叙述的手法,而李清照的词在一些作品中则极熟练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方法。
  词从艺术传统来看,是以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活动为主的,因此,这一艺术就要符合心理的逻辑。词的结构便要适合描写千变万化的心理,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结构。事件、行动,只会在现实中依次发生,唯有人的心理,可以超越时空,任意游驰。因此,展现人的心理的词,便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延伸性和随意性,突兀多变,幻化多彩。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谈到:诗艺术是心灵的普遍艺术,这种心灵是本身已得到自由的,不受为表现用的外在感性材料束缚的,只在思想和感情的内在空间与内在时间里逍遥游荡”。这就是说,在诗词艺术里,自有其不受束缚的内在时空。
  如[永遇乐]下篇:中卅盛日,闰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环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一今一昔,当年元霄佳节的繁盛景象和妇女们“簇带争济楚”的高兴心情。“如今憔悴”今昔对比,短短的一首小令,却写出了几年内的事,显现了一幅幅画面,而连接这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唯一纽带便是作者的思绪、感触和内心情感,靠着这个线索把内在、外在,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
  李清照的词还常常借助想象,通过想象将内心所想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直接倾诉。
  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开头两句,夜色将晓,满天云雾里露出一丝曝光,天河在流转着,成千的帆船在天河里飞舞。在这奇境中,词人梦魂倏然出壳,飞往帝所。天帝似乎被她执着的追求感动了,关切地问她有什么要求:词人答道:我渴望做一番有益的事业,不满足于创造一些惊人的诗句,虚度年华。我想化作一只大鹏,随风直上,在广阔自由的理想天地中振翮翱翔!全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家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为持满等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世人评为“此篇是李清照独具特色的词篇”我认为此篇正是独具在“借助于想象,直抒胸臆”这点上。
  以上概括的七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一首词中李清照常常是兼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篇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开头写秋凉情景。首三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着词人的心头。“瑞脑消金兽”,写时间和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婉。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透人肌肤的愁寒,暗示词中女主人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下片写重阳感怀。首二句写重阳赏菊饮酒。佳节依旧,人的心情却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明显地看出,[醉花阴]就兼用了:言尽旨远,写出复杂、微妙矛盾的心理;借助景物,显示内心世界;音鸣弦外,不言本意而尽达本意;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超越时空,融会回忆,借助想象等方法。所以,说李清照的词,往往是一词兼用多种方法来表达内心世界。
  本文所以特别谈李清照词的心理描写,是有其缘故的。从中唐发展到宋代,词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宋词一向被推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词又是一种最纯粹的抒情文学,它反映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不象诗那样庄严曲重,而是,敢于大胆披露人们心头上的隐情,往往通过曲折细致的笔致,深入到人们灵魂深处,倾吐出肺腑真情,从而,反应时代的脉膊跳动,表达作者微妙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她的词主要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别恨,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著名于世。宋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写。因此,本文粗浅地论述了李清照词的心理描写,希望对今天的诗歌研究,创作和借鉴有所帮助。
  以杯量海,对李清照的词没有什么过多的学习和研究,在写这篇作业的时候也没有更多的参考书,在说明的过程中一定是挂一漏万,让大家见笑了,但是,我必竟还是个学生,请老师和读者多多指导。

 

  此文是我1988年3月30日写的作业,当是参考了《中国文学史纲》李修生著,北大出版;《宋词选》胡云翼著,上海古籍出版;《宋词百首译释》陶尔夫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浅谈词的心理描写》丛亚平著;电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电大教材等。

 

  那天搬家我把这些作业翻腾出来,打出来贴到博客上请博友们多多指教,也为自己留下一点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