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冤魂,及一部女人的悲剧
秦始皇是人们都熟悉的,但关于他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同是一个人,评价却如此的悬殊,有人赞扬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责骂他是“暴君”,有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还有人说一部秦国历史,多少冤魂,及一部女人的悲剧。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清代的章太炎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秦王嬴政(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他驱动百万大军,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的伟业;他又派军队南开灵渠,攻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平心而论,秦始皇在主观上恐怕也有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愿望。
秦始皇穷兵黩武,统一六国天下,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留下长城兵俑。至于焚书坑儒,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这就是秦始皇,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赞叹者着眼于他的统一伟业,谴责者抓住他的暴政,至今多少人都把他作为暴政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不是有一个孟姜女仍在不停地对他进行着控诉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孟姜女”这个名字,几乎与“长城”、“秦始皇”
一样著名。千百年来,她与万里长城紧紧地相联在一起,难舍难分。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几乎传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说的是秦始皇为修长城而大量征用民工,其中就有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
冬日来临,寒风阵阵,孟姜女想到范杞梁身着薄薄的单衣,实在按捺不住,就做了几件厚厚的棉衣,决心去看望丈夫。
就这样,孟姜女过了一关又一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巍峨的长城脚下民工万万千,可就是不见她的夫君范杞梁。孟姜女多方打听,方才知道他已累死在长城脚下,一霎间,孟姜女放声大哭,凄惨悲怆,声闻九天,老天爷禁受不住,几声巨响,犹如天崩地裂,长城倒了八百里。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比比皆是,象白雪在《千古绝唱》中的唱词“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这当然只是一出浪漫的悲剧。尽管如此,这则传说依然被作为“控诉封建统治者残酷无情的吏治”的经典而千年不衰,一位孱弱单薄的女子,转过大秦王朝哑然的编钟,凄泣而来,一曲爱情的婉歌,穿过烟雨柳巷,绝唱千载。
古老哀婉的传说,书一纸幽怨,许一笺诺言,如此凝重,在岁月的过隙里,只要在那或阴或晴的日子里,随意敲击一下长城上的一块砖,把所有凝眸的情愫,化为一声声深沉的、惆怅的叹息,穿过卷帘的幽梦,透过班驳的城墙,千年的守侯,千年的牵挂;用凄美的缠绵,沧桑的风情,寂寞的悲欢,编织成这一场千古的传奇,千古的轮回。
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人生自古谁无情,情到深处天地动,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