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山出山第一镇——上冶

(2014-07-21 16:35:10)
标签:

房产

费县

盐道

上冶镇

蒙山

分类: 蒙山古盐道

关键词:骡马大会  客店  八根系   风味小吃  船流大爷  剃头挑子   抢鲜

 

    历史上,人们以费县紫荆关口为界,将蒙山分为东西两部分,紫荆关以东属东蒙,紫荆关以西属西蒙。本书紫荆关前的上冶镇为起点,以民国时期蒙山古道为轴,向大家介绍从蒙山一带农民“下东口”推油运盐的故事及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解放前费县有四大重镇,分别为平邑镇、仲村镇、梁邱镇、上冶镇,简称“平、仲、梁、冶”。事实上,他们是原费县的四个最大的集市场。上冶集在四大集中虽然排名最后,但它是蒙山的“出山大集”,是蒙山山前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蒙山前古盐道上的重要站点。

 

三省大集会

 

    过去农村没有固定的市场,人们进行商品交易通过“集”和“会”进行。“集”一般设在人口比较多的村庄,或是交通要道上的村庄。每五天开集一次,时间固定,场所固定,附近群众到集市上买卖生产物资、生活用品等,到现在贸易仍然活跃。“会”一般一个乡镇只有在驻地有会,每年两次,分为“春会”和“秋会”。规模比五天一次的集大很多,货品也更为齐全,时间三至五天,甚至更多。

    上冶处于蒙山之阳的中心位置,是蒙山出山第一镇。上冶集的时间就是阴历初一、初六。阴历四月初八是上冶的大会,也就是春季的物资交流大会。蒙山前牲畜多,因骡马交易量很大,故这个会也称“骡马大会”。

    因为地处费县、蒙阴、平邑三县交界处,上冶会又称三个县的会,三个县的群众都来赶这里的会。其实,参加上冶会的人还不只这三个县的,上冶五村的杨玉才说这个“骡马大会”是大半个山东省的交易会,北部到章丘、德州、滨州、潍坊、招远、聊城一带,东面有青岛、日照、莒县一带,西部到济宁、荷泽一带,南到枣庄一带。从来住店经商的客人来看,除了本省的,还有河南省、江苏省邳州、徐州等地来的客人,实际上是三个省的大集会。

http://s3/mw690/001lJ2S6zy6KCAnz4DU12&690

上冶路牌

    一般形容人或事出名,说是“四里八乡”都知道。上冶人张口闭口就是“四州八县”,“黄河西”“黄河北”的,来来往往的客人中,还有“南蛮子”—— 南方人,“北靼子”—— 北方人,“山西爪子”——山西人,“东海蟊子”——青口等苏北沿海一带的人,外地人管当地人叫“侉子”“山东侉子”。当然,这种称呼仅限于很熟识的朋友,或是背后议论,当面称呼则为不妥。也说明上冶街经济文化发达,南来北往客人之多,上冶人见多识广,交际广泛。

    虽然听黄河西来的人说话有些费劲,语言交流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有的少数民族客人说话是真的听不懂了。说话听不懂不要紧,可以用文字交流,也可以用手打码。他们大多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这可是个稀罕景,村里人都去看热闹,

   上冶骡马大会从四月初六开始,到四月十六结束,时间能持续十五天之久。初六称为“初会”,十一称为“中会”。挑挑的,担担的,糊涂锅里下饭的,推车的,坐轿的,骑马骑驴步行的,从四面八方,齐聚上冶。黑棚,红棚,棚棚相连,不见天日。有的人在摊位前还放着一些玩意,有的是瓷马,有的是只大鸡,估计一方面图个吉利,一方面有典型特征也方便顾客寻找。

    蒙山馈赠给上冶的,除了山前的一马平川,还有两条河流。一条是村东的紫荆河,一条是村里的玉美河,两条河流不仅名字动听,两岸的风光秀美,而且孕育着上冶的文明,发展着上冶的财富。

    集市场子从上冶一村到上冶四村,以玉美河为轴,河套子两边都是商摊,面积能上百亩,人数近十万人。说摩肩接踵,挥汗如雨,一点也不为过。

    上冶的名气有多大?当地人到东北谋生,他们说自己是山东上冶人。人家就问他:“你知道上冶观音堂子有多少台阶吗?你知道玉泉观里有多少松树吗?”上冶人说不出来,东北人说出来,却从未到过上冶。他们只是从长辈或客人的描述中,知道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在上冶会上进行商品贸易,是由各个“行”进行管理的。当地有钱人,到县衙买下上冶行,向来经商的人收取费用。意思就是交一定的钱,承包了上冶这个会的收费项目。象骡马交易管理分属大牙行、小牙行。大牙行是牛、驴、骡马等大牲畜,小牙行是猪、羊等小牲畜。除此之外,还有粮食行,“八根系”等,我们在下面文章中将进行详细介绍。

 

骡马大会

 

    当年骡马大会上的骡马经纪已经全部去世了。不过,上冶五村的村干部没有放弃寻找知情人。终于,在88岁的老人杜学成和侄子杜美中帮助下,我们知道了衣服下的神秘“打码交易”,听懂了经纪人之间的“行话”,从而完成了骡马大会的历史再现。。

    小时候,杜学成老人家里穷,他就到骡马市场去拾粪,慢慢地,懂得了交易的方法。据老人回忆,骡马大会交易的大牲口以驴为多,牛次之,马再次之,买主多为黄河西的人。上市的牲口量,有人估计一千多头,杜学成老人说拾粪的人不多,他一天拾两车粪,三四百斤。就算三个人干这活,每天也有一千多头牲口上市,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信的。

    下面该说骡马交易了,先介绍一个特殊的行业——“拴梗的”。梗,就是绳子。拴梗的人在骡马市的地区砸两个木橛,中间拴上绳子。梗有两道,分为第一道梗和第二道梗。来买牲口的人就把牲口拴在第一道梗上等待买主,卖主要向拴梗人交钱,类似我们现在“看车人”。如果买主看中牲口,就和卖主讨价还价,谈的差不多了,就牵到第二道梗上。一旦谈妥,就在牲口屁股上刷上洋红颜色,证明成交,任何人不得反悔。买好的牲口,要牵到第二道梗后面的架子里,这个架子也是用木头扎起来,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里面分成若干方格,一个县一个格,各县客商买的牲口就放到自己县的格子里。

骡马交易秘笈:

    老百姓不能自己去买卖牲口,而要委托经纪人,就是大牙行、小牙行的人。整个骡马市,没有开口讨价还价的,都用手进行“打码”交易。打码,就是用手指表示数字,记法口决是“扭7别8拐子9”,我们在很多电影电视镜头中看到江湖中人讨价还价时,不说话,手藏在衣服里讲价。就是他们讲话,一般人也听不懂,行内的人叫“行话”,行外的人叫“黑话”。

三、跑马溜溜的上冶

    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百年前你在蒙山前,在上冶的骡马大会上,也可以看到那些跑马溜溜的人。

    上冶以骡马大会而名扬四方。上市的牲畜多是牛、驴、骡子、马、猪、羊等。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在上冶通往兴国庄村的路上,就曾经有一条“跑马趟子”,长1000多米,宽20多米。买家看中了马匹,就拉出来在跑马趟子上试骑,觉得满意就买下。

    在玉美河畔,还有一群跑马溜溜的人。不过,这些不是生意人,而是附近四周八县的富家子弟,当地人称他们“书胎子”。说是书胎子,其实大多是不学无术之徒。他们到这里来,一是赶会,二是炫耀自己的马匹和骑术。赛马的位置,就在翟家村河段往北,跑马上山。那些身着华丽服装的阔少爷,扬鞭策马,卷着尘土向蒙山奔去。很多赶会的人站在河边的高坝子上看跑马,成为上冶大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冶街店

 

    上冶镇历史上商业发达。上冶街开店的,主要是一村和五村。一村客店有4 家,其中刘家店3家,李家店1家,还有日用百货店、铁器店、酒铺、染坊等。

    五村开店的有16家,都是大店口(规模大的店铺)。象董家、曹家的客店,孙家猪店,任家客店(小车店),晏家、李家槽棚店,吴家、于家客店(货郎挑),刘家店(骡马店,小车店)。还有油坊、银匠楼、药铺等,其它几个村有铁匠铺、屠宰铺、木匠铺等。章丘、潍县等地方也有人到上冶开铺子,常年在此居住经商。

    住店吃饭,店家一般不直接卖饭,而是卖面粉,客人要多少面的饭,店家就称出多少面做饭,做出水饺、面条、油盐卷(花卷)、锅贴等让客人食用。

    四月初八大会期间,上冶街所有的客店、槽棚店、猪店都爆满。客人太多了,很多村民不得不把房子都得腾出来出租。象上冶五村,没有一家不住客人,就是两间房子,也得拿出一间租出去。有钱人家,租上半个月,等到大会结束才返回。

俗话说“穷家富路”,在家再怎么节俭,出门则要带足钱。过去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银元,非常重。客人一般都要用“背搭子”装钱,挂在肩膀上,也有用“围兜子”放钱,绑在腰上,晚上睡觉都不解下来。

    江湖人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古盐道上,经常来住店的客人,与店家已经结成好朋友,他们出门做生意,生命财产安全就全靠店主了。

    客人住店第一件事,就是“交柜”。交柜就是把自己的钱袋子交给店老板,由店老板代为保管,店家也不数数袋子里多少钱,第二天结账时把钱袋子还给客人,分文不会少,店家与旅客之间,靠的就是绝对的诚信。现在我们外出住旅店,依然保留着贵重物品请交服务台保管的传统。

   当地人管土匪叫“马子”,马子也知道住店的旅客身上有钱,晚上就会到客店里抢劫。有一次,上冶一村的刘家店里来了马子,正在包水饺的刘大娘急中生智,把钱袋子打开,全洒在面案下面,面案下面盆盆罐罐,灯火又暗,马子来了没找到钱。第二天早上他们在桌子下一找,分文不少。

    上冶五村的彭家店也遭到马子抢劫。一次郓城的布商,听到马子来了,就对店主说:“大娘行行好,把我的钱给藏一下。”彭大娘赶紧把他的钱埋在驴粪里,躲过这一劫。还有一次,马子进村,先抢别的店铺,后到彭家店。马子把门栓往外拨,彭大娘的儿子就给拨回去,几次之后,天就亮了,马子赶紧跑了。被抢的店铺哭的哭,叫的叫,而彭家店安然无恙。

 

百年老店——晏家店

 

    上冶街最出名的店是晏家槽棚店,主要接待买卖牲口或用牲口运输的商人。出去千儿八百里,都知道这个晏家店。晏家店有一千多平方米,槽棚店、猪店都是多功能的,有客房,也有牲畜栏。一年四季都忙,常备一万多市斤草料,要雇四五个工人铡草喂牲口。

    晏家店有多少年历史了?店老板晏相贤最小的女儿晏红英已经七十岁了,她听父亲讲,晏家店开了好几代了。这样算来,至少有一二百年历史了。很多的旅客都是常客,店家根据客人的家乡称他们为平度客、章丘客、张店客、潍县客等。晏家店经营灵活,待人和气,用“忠厚传家远”理念,给客人“宾至如归”的感觉,也是这个百年老店的经营之道。

    晏家店常有驼队入住。有驮盐的,驮枣的,一般一个人牵一头骆驼。骆驼不是天天过,十天有三五天能有驼队住店。高大的骆驼比槽棚店的大门还高,不过,它们都是训练有素的骆驼,能跪着爬进去。但大门太低也不易通过,曾经发生过骆驼把槽棚店门楼顶翻的笑话。

    对小孩子来说,到晏家店看骆驼,逗着骆驼玩,是件非常有趣的事。虽然骆驼性情温和,但把骆驼惹烦了,也象小孩子一样会生气,用唾沫吐人。杜学成老人讲到这里时,88岁的他说着说着就笑起来了。他讲骆驼吐人的细节如此生动,我觉得他小时候肯定被骆驼吐过。也许那一刹那间,儿时和骆驼玩耍的情景又涌上心头。

    如果在骆驼背上加东西,它就不乐意,趴在地上不起来。熟知它们习性的主人,如果给骆驼加货物,还另加三张席子。看到骆驼不愿意起来,就掀掉一张席子,骆驼还是不同意,就再掀一张席子,三张席子都掀掉,骆驼觉得往下拿掉不少东西了,就站起来。所以说,骆驼比较聪明,也很幼稚。

    因为要进行长途跋涉,牲畜的蹄子都是有保护措施的。骡马等穿铁鞋,翟家村就有给骡马钉掌的;猪猪穿皮鞋,它们的主人到鞋匠那里做好小皮鞋,系在猪蹄子上。最不容易的就是可爱的“沙漠之舟”——骆驼,它们肉蹄直接踩在坚硬的路面了,骆驼最怕的就是走荞麦地,容易扎到肉,一到紫荆河边沙地,就象回到久别的家乡,在沙地上撒起欢来。

    紫荆河的两岸的沙滩有一丈多深,这条过河的路,就叫“沙子道”。盐车子走到这里,很容易陷到沙里走不动,东岭的村民就去帮忙拉车挣钱,一次一个大洋格,买一斤锅饼的钱数。

http://s3/mw690/001lJ2S6zy6KCAXPrOOd2&690

担着货担赶四集

 

    上冶集会上有个行叫“八根系”,是向挑担人收费的。有必要解释一下,挑担的人为什么叫“八根系”?担子下面有个“底架子”,也叫“托子”,用四根木条钉成正方形,中间再钉上两根木条加固。两根绳子分别从底架上的小孔子穿出来,这样就变成四根绳,一边一个底架子就成了八根绳子。绳子能松能紧,能长能短,称为“八根系”或“八股系”。

    又分“软八股”和“硬八股”。软八股,是挑着布匹、鞋帽等商品的;硬八股,则是向铁器、木制品、家具、掌箩的,烟带杆子、修秤等行当。有托的是软八股,没有托的,是硬八股。

    担挑卖货的货郎有两种,一种是走村入户的小货郎,一种是赶集卖货的货郎。小货郎将在下一站点店子村介绍,这里给大家说一下赶集的货郎。他们有的卖布,有的卖菜,有的卖小百货,有的卖食品。是他们,带活了整个集市,他们是集市的卖方市场。

80岁的侯丙银,是当年挑担赶四集卖小百货的商贩。原籍是临沂城里的榆木庄村,躲鬼子来到上冶镇,后来在此定居,以赶集卖货为生。

    小商贩们赶集卖货。他们赶的主要集市有:

初一:上冶集、方城集;

初二:薛庄集、平邑卞桥集、蒙阴桃曲集;

初三:费县集、蒙阴集、平邑集;

初四:地方集;

初五:诸满集;

此外,还有其它村庄小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侯丙银一般赶上冶集、薛庄集、卞桥集、地方集、石沟集。五天一集,他四天赶集,在家休息一天。卖一些笼头发的网子、袜子、手巾、手套、帽子、扎腿的带子等。在集市上,侯丙银卖的货物,有的是临沂人骑车来送(送货上门早已有之),有时候要自己去临沂独树头村集提货。带上铜钱、银元,天不亮就出发,步行到晚上,才能到达距临沂城十几里的独树头村,第二天一早提货,赶回家又是夜半三更了。

 

上冶大会的风味小吃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赶会凑热闹,一年就这么一两次,就象过年一样,可不能太委屈家人和自己。上冶会上的小吃摊,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火热开张了。

    在会上吃饭,有普通饭和费事饭之分。普通饭就是锅饼、馒头、烧饼、油条等,费事饭制作程序要多一些,味道当然好多了。列举几种:

1、丸子锅。炸丸子的地方。一般是萝卜丸子,把碎萝卜馅和面做成丸子,再用油炸出来。一碗丸子汤里有十个丸子,汤免费。但十个丸子是吃不饱的,就有人带着煎饼去,用免费的汤泡煎饼吃。丸子在费县往东是炸着吃,到了平邑地方一带,就蒸着吃,口味不一样了。当时的美食,现在已经十分普通。费县民间过年时还经常炸丸子吃,平时市场上也有很多卖的。

http://s10/mw690/001lJ2S6zy6KCB1pbp769&690

2、抿夹子。一种短而粗的面条。当时面粉很少,这也是比较贵的饭食。后来人们做其它粮食的抿夹子,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小麦面粉的。这种食物现在基本失传,已经没有人做了。过去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是搓。铁锅上有个架子,上面有象筛子一样的面案,孔眼比筷子细小一些,和好的面放在这上面搓,面条就顺着小孔漏到沸腾的水中,一边搓一边掉。待煮熟后,放在大黑碗里,价格为3个铜板一碗。

第二种是压。用一种专门压抿夹子的机器,类似我们现在常见的压水井。这种面特别硬,我们这里人也称“面很杠”,要一个人坐在手柄上,用身体的重量把把面压成面条下到锅里。因为上面没沾面粉,汤非常清,又很有嚼头。卖饭的人就吆喝:“好勒,抿夹,进来喝。”如果有钱,可以再加上卤子,就是碎猪肉加葱姜末做成的汤,有盐味有油味。虽然现在我们想吃的清淡些,但那时人们很少吃上肉,他们肯定想:“让卤子的味道来的更猛烈些吧!”                                          

3、肉汤。上冶会上的肉汤有牛肉汤、猪肉汤、羊肉汤。当时最便宜的是牛肉,猪肉比牛肉贵,羊肉比猪肉贵。因此,羊肉汤很少,大多数人吃不起。上冶的羊肉汤很出名,我也有意考察一下它的历史,结果也就是五六十年的时间。

4、上冶比较出名的小吃还有馄饨、油条、馓子,馄饨、油条大家太熟悉了,告诉大家我们爱吃的馓子是怎么做出来的。要用发好的面擀成面条,用刀切细细切开,注意不要切断,再把面条拧一下,放到油锅里炸出来,就变成了又香又脆的馓子了。

粮食行,是专门向卖粮食的人收费的。说到卖粮食的,再夸夸我们的民风。赶集卖粮食的人这集卖不完,就会学孙悟空,用木棍在地上划一个圈,就把粮食放在里面,自己回家。过了五天又来赶集继续卖粮食。他先前放的一点也不会少,也不会有人拿。卖粮食的人没有孙悟空的神力,上冶人却有路遗不拾的好民风。

 

眼科医生——船流大爷

 

    上冶集上有两家药铺,比较出名的是“济生堂”。当时大夫只管看病,药铺只管拿药,上冶的名大夫叫周连增,他只管看病开方,病人再到附近的药房抓药。此外,在上冶大会上,还有外地医生前来出诊,船流大爷就是其中一位。

    上冶一村刘殿堂家的客店里,每逢上冶大会,都会来一位眼医——船流大爷,他是兰山区半程镇东部船流村人,每次他到上冶大会上出诊,都到刘家店住宿。时间长了,和店主都已经成为好朋友。当时刘殿堂年龄小,不知道他的其实姓名,就管他叫船流大爷。

    上冶会一年有两次,春会是阴历四月初八,秋会是阴历十月十一,船流大爷一年就到上冶两次,在会上为当地农民看眼病。大会后到四周村走一圈,在当地朋友家留下药,即使船流大爷不来,老百姓有眼病也能拿到药。

    上冶大会前一天,船流大爷就住进了刘家店,第二天上大早,父母就让他帮助船流大爷扛着凳子赶集。周围的群众也知道这天船流大爷会出诊,自动赶来找他看病。

在集市上摆摊做生意,很多人都会挂一个幌子,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比如说设摊卖药看病的幌子,用一个葫芦下面系着一块红布长,拴在蓬内。

    船流大爷的药很神奇,疗效很好。有白药面,有红药面,放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中。病人来时,要自己准备一些新鲜乳汁,船流大爷看完病后,用乳汁沾湿银针,粘上一点药面,敷在患者眼里,很快就好了。有时一次不行,就要到他放药的朋友家取药。

卖药看病的幌子

 

上冶街的热闹场子

 

    上冶街有五个行政村,现在称为上冶一村、上冶二村、上冶三村、上冶四村、上冶五村,过去分别是红旗、蓝旗、黄旗、黑旗、白旗。这五色旗,是每年正月十五的串街庆祝活动中,各村旗帜的颜色。民国时期,五个村都修有围子防土匪。

    上冶五个村,村村都有唱戏的人。戏班在五村,戏服是老百姓凑钱买了,演员没有工钱,还得自己吃饭。可对戏剧的热爱,让这些民间演员始终保持高涨的激情。上冶街有两个戏台,一个是南戏台,是四月初八集市上的戏台;一个是北戏台,是五月十三财神庙庙会上的戏台。此外,周围村庄也有很多戏班唱戏,“韩庄戏,不用听,出来进去吴风岭;巨庄戏,不用去,打渔杀家空城计”。

    上冶骡马大会上,除了几个戏班唱戏,还有五六个说书场子。玩杂耍的,打玉鼓的,还有挑影子的(皮影),搓骨轮子,也是用木棒挑着,和皮影差不多,表演的有《西游记》等传统曲目。前来演出的有本地的人,也有苍山县、邳县、徐州一带的艺人。以上冶骡马大会为代表的蒙山山前地区,也是鲁南苏北地区艺术文化交流中心。

    上冶街主要的寺庙有一村的雹神庙,三村的大寺,五村的财神庙。

    位于上冶五村的庙是财神庙,里面还有三座庙。进入庙门从南往北,第一座是财神庙;供奉财神爷,第二座是三爷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第三座庙供奉着痘瓣奶奶、疹瓣奶奶、送子娘娘等,这三座庙都是瓦房。庙宇的西南角有座小庙叫“牛王庙”,全部由石块砌成。据说先有牛王庙,后有财神庙,具体情况,已经无人说清。

上冶玉泉观内有“三官老爷”,每年腊月十五,上冶人敲锣打鼓到玉泉观里把“三官老爷”请到财神庙里。三个纸人,三年一扎,表示三年一生。老百姓都来烧香磕头,祈愿求福。到了正月十六,还要把“三官老爷”送回玉泉观。和“三官老爷”同时接送的,还有埠后村火神庙里的火神老爷,都是纸人,每年一请一送,三年重新扎一次。

上冶人称上冶为“安乐村”,看来,上冶人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山杠子赶会

 

    上冶会上还有一个市场叫“柴火市”,就是卖柴草的地方,这里的卖家多为山里人。费县蒙阴县以紫荆关为界,上冶人称紫荆关以北的蒙阴人为“山后的人”,他们与现在蒙山前大田庄乡的人都称为“山里人”、“山杠子”。山里人挑着打来的柴火到上冶赶会,卖给做小吃生意的人。再听听戏,看看景,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回家。

    柴火有“硬柴火”“软柴火”之分。硬柴火指木柴,软柴火指柴草。山里人干活细致,木柴长短一样,摆放整齐美观,有一米多高,扁担挑起来,走路一颠一颠的,很有节奏感。

    上冶街有好几个药铺。一次,药铺里的人看到一个山里人卖的柴草里有不少中药马兜铃,这种药能治疝气。摘摘这些马兜铃,就值这担柴草钱。一担柴草不过两三元钱,而一斤马兜铃要15元。后来山里人去药铺抓药,大夫给他开了几个马兜铃,他一看说:“俺山上有的是,原来比柴火还贵。”

http://s8/mw690/001lJ2S6zy6KCB5dyL5b7&690

    山里人见识少,赶会恐怕别人笑话,可还是出过笑话。有个山里人带孩子赶会,到饭市里吃了“抿夹子”。孩子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就对父亲说:“爷(父亲),爷,这面条子就象狗嘎子草一样来。”父亲生气地说:“再说山话,我一耳巴子把你忽到光崖上。”                  

    光崖,是指二三十米以上的悬崖才能称为光崖,也只有山上才有。父亲说话更山,更土,无意中透露了山里人的身份。

    说到狗嘎子草,讲故事的老杨又给我们介绍买山豆角的决窍。这种草韧性很好,至今山里人还用它捆扎东西。山豆角好吃,很多卖家都说自己的豆角是山上种的,只要豆角用狗嘎子草扎的,保准错不了。

 

 

缺吃少穿的日子

 

    我们的祖辈过着什么生活?说缺衣少穿、食不裹腹一点也不为过。上面说过黄河西的人,黄河西已经出了山东地界,他们不仅到这里贩运骡马,还有布匹,卖“故衣”,就是旧衣服。那时人非常穷,买不起衣服,“卖一口袋高粱,换不来一勾子布。”

    这里有一笔帐,我们一起算一下:一勾子布长15尺或16尺,8寸宽。纺线,一天一夜,快手纺4两线,一般2两线;经纬线各12两,纺出一勾子布,技术差的这些线还不够。(过去6寸为一尺,16两为一市斤)

    一袋子高粱是120市斤。过去人们的主食是高粱,谷子和小麦很少,玉米和地瓜的广泛种植,则是解放以后的事了,费县是在1955年以后,引进地瓜和玉米。以前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低,一亩地高粱的产量是240市斤,两口袋。要是施上土杂肥,产量会高一些,也很少能打上四袋高粱。缺少食物的时候,高粱刚刚谢了花,种子还都是水状,就连花带米一起吃。

    也就说是不到40厘米宽、5米长的布,能做两件成人的衣服。而一亩地的收入,还换不来,要是家里人口再多,我们的祖先能吃什么?穿什么?不冒着生命危险去运盐,他们还能有什么收入养家糊口?

 

海边与内陆的物资交流

 

    从蒙山到东面大海边,古道上的车马川流不息。运输的主要货物,就是油和盐。

从蒙山一带运往海边的,是花生油。上冶五村的彭廷富老人说,资邱镇北有“一溜十八村”,都是出花生的地方,有赵家村、李家村、岳家村、石家村、唐家村、尹家村、刘家村等。上冶街有好几个大油坊,榨出的花生油装在油篓里运往海边。再从海边运回食盐、火柴等物品。

    我们蒙山前的人到青口运盐,青口也把生意做到内地。在这里,他们主要做两种生意,一是“抢鲜”,一是“拿滑鱼”。                        

     “抢鲜”,就是谷雨前后,黄鲫子鱼上市时,用最快的速度把鱼运到上冶这个大市场。为了赶时间,货不能装多,一二百市斤,一天要走100多里,两三天赶到这里时,黄鲫子鱼还往下滴油。当地人也有“抢鲜”的,四天一个来回,晚上八点多住店,凌晨两点出发,可以说是日夜兼程。上冶一村王一臣是个推小车的高手,二十六七岁时他到青口“抢鲜”。他推二三百市斤,24小时不休息。渴了喝些河水,饿了一只手推车,一只手吃锅饼,两个肩换着用力,二百多里路,一天一夜赶回来。后来他到东北伐木,他还笑道:“你们这样还叫干活吗?”在他眼里,伐木工作比推盐车子轻快多了。

    “滑鱼”,其实就是泥鳅。每年春天雨水前后,也就是在麦收之前,青口人就到蒙山一带捉泥鳅,据说在海上有用。上冶镇刘家店里就接待过拿“滑鱼”的人。他们几个人结伙而来,白天带着网子到四外村庄里捉泥鳅,晚上放到客店的水缸里养着。一旦有死了的泥鳅就挑出来扔掉。等到数量够装车的,他们把泥鳅装到席包里,再运到青口。泥鳅的生命力很强,能活好几天,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运到青口。

    除了拿滑鱼,东海人还喜欢内地的烟草和香椿,到这里收购牛血、猪血。据说放到海里能容易捕鱼,至于是否真的有效,本书最后将请渔民解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