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写了一系列蒙山文化考察笔记,让办公室的小郭姑娘帮忙校对,这又勾起她对臧家庄的回忆,
小郭姑娘告诉我,臧家庄是她的姥姥家,她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丰富多彩。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后来她家搬到平原,感觉童年一下子结束了。上学考了好成绩,希望得到的奖励就是回姥姥家玩,于是父亲就骑着自行车,走六七十里路回臧家庄。谁能想到,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承载着一个小女孩所有的快乐与梦想。
受她的影响,我对臧家庄也有着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http://s15/mw690/001lJ2S6zy6GWnPd5cq7e&690
天朗气清的小山村
村名叫臧家庄,其实这里并无一户人家姓臧。村里人说这里曾经有姓仓的,村名就叫仓家庄,后来变成藏家庄,最后又变成了臧家庄。
臧家庄总面积约9000多亩,以分水为界,东接蒙阴县,西连平邑县,在大田庄乡是仅次于五圣堂的第二大村。共有九个自然村,除了臧家庄以外,还有东北沟、老猫窝,墩子、北岭、顺河庄、西山根、崖子、赵家岭等。村民以曹姓、李姓、王姓、任姓、赵姓、陈姓为主。
臧家庄是风清气正,大自然的风清气正。受大气污染影响,雾霾对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原以为雾霾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大点小点的问题。其实不然,人家山区基本无雾,有也是我们小时常见的薄薄一层,风一吹或太阳一出来散了。
村民告诉我,在大田庄乡,大雾有很明显的分界线,就是乡驻地岭顶为界,向南是大雾迷蒙,向北是天朗气清。因为空气好,这里的林果品质也特别好,这与少雾有很大关系。雾霾里有很多脏东西,凝结在苹果表面,就会形成水锈,影响美观和口感,山上的水果光滑干净,上色好,加上这里在昼夜温差大,糖分高,因此,来这里买水果的客商特别多。
水果套袋也是为了防治病虫害,苹果座果后就要打药,套袋,直到快要成熟时,才把袋子打开,白天太阳一晒,晚上露水,十几天就上好色了。村里人还教我一个买水果的妙招,就是“桃南杏北”,桃和苹果都是喜光的水果,颜色越红越好吃,杏子是从里面向外开始熟,即使表皮青绿,里面也可能熟了。
古道古桥
臧家庄村有一个叫“二十里庙子”的地方,位于沂蒙公路西侧,这里距离上冶街正好二十里路,据说这是一个大户人家为出嫁女儿所修,让女儿来回有个歇脚的地方。旧时交通不便,这里又是山路,出行艰难可想而知,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年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这个
“二十里庙子”的地名。
在沂蒙公路一座小桥东边,并排着一座古桥,这就是当年的官道所在,我们现在走的沂蒙公路,是在古道的西侧。古桥修筑时间没有文字记载,看样子是用整块石头凿好后,扣在一起,现在很少见到这种工艺,古道已经废弃,只有这座古桥,依旧留在小河之上。
http://s5/mw690/001lJ2S6zy6GWnQlSXG84&690
东北沟的幸福童年
小郭姑娘的美丽童年,就在臧家庄的东北沟的自然村里,村西有条大沟,长年流水,村庄也因位于臧家庄东北的大沟边得名。1965年,人们截山沟里的水修成水库灌溉农田。
在东北沟的上方,还有一个自然村叫“老猫窝”,因为这里曾经有过姓仓的,自然要有老猫专门看护粮仓的。因为位置太过偏远,现已经整体搬迁到路边,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就是他们的新家。如今,老猫进粮仓了,粮食就更为安全了。
东北沟建村时间不长,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据说东北沟的王姓祖先原是兴国庄村的富户,后因赌博输光家产,准备下东北谋生,临行前到岳父家告别,岳父说:“下东北也不容易,我们这里有的是地,给你们一块地种着生活吧。”这样,在岳父一家的帮忙下,王家祖先就在东北沟安了家。王姓祖先改掉恶习,吃苦耐劳,不仅养活了全家,也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很多人又走出山村,有了不错的事业。
小郭姑娘的爷爷在当时的田庄公社工作,他们家就安在远离驻地的臧家庄,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刚来时,小郭爸爸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孩,离开这里时,他已经娶了臧家庄的姑娘,并成为三个孩子的爸爸。
村庄虽然离大路稍远,但这里有山有水,可以上山拾柴采果,也可以下河捞鱼摸虾。小郭姑娘常常想起童年那瓦蓝瓦蓝的天空,那一大朵一大朵,伸出手就能触摸到的云彩,就象在大草原上看到的一样。
其实,这样的景色,这样的生活,在山区并不稀奇,甚至就是平常的样子,却装满了一个孩子整个童年,并成为她一生的美好回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