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士山
文/冰浪
http://s14/bmiddle/49bd4faexaabeabb17f1d&690
一个阴雨的夏日,朋友一行十余人去登有“天然氧吧”之美誉的高士山。
高士山,位于位于永新东南部的坳南乡牛田村。从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城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到达高士山脚。路上,朋友介绍:高士山,海拔大约一千米左右。原名鸣谷山,乃山鸣谷应之意,是我国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宋以前,山上建有鸣谷坛庵(又叫高士坛庵),历代均有修缮。清嘉庆二十一年又重修,附属建筑有安仁读书处和三道天门。每道天门均有石坊横峙。 1934年秋,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等省级机关,在任弼时、萧克、王震、谭余保等同志的率领下,随红六军团途径高士山进行战略转移,是红六军团的长征出发地。集佛、道、儒和红色旅游的风景地。
驱车来到高士山下,迎面的是新修缮的第一道天门。进门后,有一些新建的道观,大多是一些求子、求财、祈雨、祈福之类的庙宇。我没有太多兴趣,飞掠一眼,继续沿着水泥筑建的阶梯往上爬。不知道有多少个阶梯,从山下爬到山上,大约一个多小时。沿路两边都是茂密的树林,空气十分清新。从沿道两边的香柱看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越往上行,两腿越觉乏力,在路边的简易亭子稍息,呼吸着湿润的空气继续往上爬。约莫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进入第二到天门。来到了一个砖瓦亭子,了解到高士山的来历。天门石坊额匾为“宋尹高士遗址”,楹联为“山因高而秀,名以士乃传”,系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山谷)所书。黄山谷任太和(今泰和)县令时,访高士山,结识儒士尹安仁,并为“安仁读书处”写一楹联:“书读秦汉三代以上,人在廉让二水之间”。
穿过亭子后,山道两边都是亭亭玉立的翠竹,有一淙淙溪水从山顶流下,落差处有清澈见底的小潭。森林茂密处,时而传来斑鸠的鸣唱,还有野猪的低吼声,足见生态保护很好。山路拐几道弯后,隐约看到了寺庙凌空的红屋檐,已经进入了第三道天门了。十余分钟后,来到了高士山顶,正面是古老的道观,左边是原始的隐士读书堂。有许多的游人在烧香叩拜,显得十分虔诚。庙宇很小,读书堂也只是一间普通的民间屋舍。见过太多的大庙宇,也便没了膜拜的心情。道是山上的自然风光,令我心情愉悦。
立山顶远眺,山峦层叠,风光奇丽。有的好像玲珑的盆景,有的恰似奔腾的骏马,有的恍若裙裾飘飘、风姿绰约的仙女,有的宛如低头作沉思状的古代书生,还有清秀的流泉,更有婀娜多姿的林海。随处可见的劲松挺立着,时作款款细语,时作激动呼啸。高士坛庵周围的古榕和香樟林凝聚着山的伟岸,颤动着力的韵律,铺天盖地的毛竹则形成一片绿波荡漾的大海,偶有白鹭、云雀等鸟类在竹林里翩飞啼鸣,此时如临仙境……
在朋友们烧香精神时,我喝了一掬山泉水后,在庙宇四周的绿雾中游转,忽地发现一座草木掩映的红军坟。墓碑介绍说,此处安葬的是一位无名的红军战士,当年因掩护百姓转移而牺牲的烈士。此时,在感受高士山缭绕仙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股不屈灵魄的浩然正气,领悟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涵义。
休息便刻,顺着溪水下山,笼罩在雨雾中的那些山腰庙宇尽收眼底,脑海冒出两句古诗:“江南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思绪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到朝代变迁的痕迹,一切都在变幻之中,只有青山不老……
冰浪写于2008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