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版《红楼梦》:凸显一些国人的奇怪经典论调

(2010-08-22 21:33:51)
标签:

杂谈


新版《红楼梦》:凸显一些国人的奇怪经典论调

 红楼梦=黑楼梦?新版《红楼梦》地面播出,网络出现激烈的“声讨”之声,声势比《三国》更甚。故事、服装、造型、演员、旁白、拍摄手法、音乐等等都遭遇疯狂式批评,被拿来与87版一一作比较,对于此剧,不少网友加以否定,讥讽为“黑楼梦”。若再加上“红楼选秀”连绵不绝长达几年的质疑之声,这版《红楼梦》已经无可争议坐上21世纪以来最受质疑的国产电视剧之座。9月2日在北京、安徽上星播出,估计也不会风平浪静。

 

引人关注,也是颇为吊诡的现象是,新版《红楼梦》在地面播出,恰遇世界杯淘汰赛,收视率并没有随着十面骂声而下挫,反而持续高升,据最新媒体报道,在青岛该剧播出当晚就取得了9.37748% 的收视率,打破青岛台电视剧首日播出收视记录。23.27193%的收视份额也意味着有近1/4的青岛电视观众,收看了新版《红楼梦》的前两集。其他诸如南方等城市也出现类似情况。新版《红楼梦》各地面播出,都收获不错甚至超高的收视率。

 

一边是网络闲民口诛笔伐,一边是掌管着摇控器的“沉默的一代”沉默地拔高此剧的收视率。 若论人数来审观,高收视率,证明老百姓极需要看到《红楼梦》。《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作品,在国人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红楼梦》几乎等同于中国的文化标签。

 

当然,需要《红楼梦》与将《红楼梦》搬上银幕、荧屏是两码事儿。搬上银幕、荧屏就涉及到永远也绕不开的字眼——创作,毕竟小说与影视剧是不同的载体。李少红对新版《红楼梦》作了诸多的创新,但很多人把它与87版拿来相比较,就有失公允了,那只会抱残守缺,裹足不前。毕竟87版也不是十全十美。拿87版来比较,很符合一些国人的心理定势,“老祖宗的东西碰不得”、“拍不好就不要拍,丢人现眼。”要若是如此,那小说《红楼梦》只需直接抬入棺材就可以了。

 

英国人曾拍摄一部《哈姆雷特2000版》的电影,气不死英国人,绝对会气晕一些国人。说的是哈姆雷特是纽约一家上市公司——丹麦公司已故总裁的儿子,当父亲的幽灵将自己被兄弟克罗迪斯谋杀的真相告诉哈姆雷特后,他下定决心要替父报仇。更为搞笑的是,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台词被导演安排在不入大雅之堂的一家录影带出租店里徐徐道出,杀伤力非一般的强。这种前卫的故事架构并不影响保守的英国人有趣地观看完这部电影。电影甚至还获得不错的口碑:“如果能够更多地像这样精彩地去改编经典剧作,也许更多的人会放下他们的后街男孩传记而转向海明威或者莎士比亚,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红楼梦》面临的时代与莎士比亚在英国的际遇何其相似,不过,热爱莎士比亚的英国人硬是敢“调侃”他,变换他作品的时代,不断与观众作亲密接触,使他的作品时刻保持生命力。莎士比亚的作品,比如《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几乎每五年就被搬上银幕与荧屏,就连俄罗斯人也对此乐此不疲,多次搬上银幕。诸如以话剧、舞台剧的形式上演更是多如牛毛,几百年以来,莎士比亚的作品,正在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创新、传播,不断焕发新生。反观《红楼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一时,两岸三地遍地开花结果。但让人遗憾的是,随后它就在大众媒介中鲜少“露面”,只存留于一些红学专家的书籍与研讨会当中,它几乎成了老古董的代名词。87版《红楼梦》距今,也有二十多年之久。

 

从以上可见,任何时代的经典,不是拿来供奉的,是拿来超越的,这样,它才具备经典的地位。 反观,一些国人对待经典的态度:经典是拿来供奉的,是不近人间烟火的,是要远而敬之的尊敬,久而久之,会如何呢?正如前段时间举国缅怀一代大师季羡林仙逝,但事后媒体作一新闻调查,很多人都不熟悉季老所从事的行业与作品,只知道他是北大的大师。相比近邻日本,经典是经常拿来“晒”的,比如和服,最早的名称是吴服,勾践时期传到日本的,原本是我们祖宗的日常服装,结果很多国人都不认识了,(可能现在只认识中山装、唐装了)到了日本,却成了其最鲜明的民族服装,日本人穿着它在大街小巷中招摇过市。

 

 

 《红楼梦》事隔几十年之后,才重新被搬上荧屏,不是太多了问题,而是太少了问题,丝毫不是该不该拍的问题。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曹雪芹?要是作一个调查,李宇春的知名度比他的知名度肯定不止高几倍。现在还有多少人读《红楼梦》,这是一个大问号。李少红的《红楼梦》成色如何,留待冷静的观众细细品尝,但对于其敢于拍摄,敢于在故事之外作出的创新,值得肯定。对于普及《红楼梦》也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不让它离大众太过遥远,以至遗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