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不小心,看了《海角七号》五遍,依然不解瘾,还想看多几遍。
《海角七号》像个魔盒,无论老少,均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或共鸣点。它有些像迪士尼的合家欢电影,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陈可辛批评《海角七号》本土化局限观点,很难认同。即使抛开影片中复杂的族群人际关系、当地俚语,当地人对日本人暖味情愫,里面依然憾人心魄——那就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这一点上,无分国界,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电影需要本土血肉,这样才有自己的魂魄。本土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将本土化概念狭义理解,一味地制造没有自己魂魄的商业化包装电影。全世界都好莱坞,电影就不好看了。陈可辛的确很无聊。
《海角七号》尽管它有着浓郁的本土化元素,但它并不是狭义的本土化,而是广义上本土化,兼容并包,吸纳域外各种元素,如日本音乐,使它不土、也不俗,反而突破地域界限,很时尚、很潮流,它的最大成功之在巧妙选用了音乐这个世上最通行的“语言”作为电影的形式,以音乐去润化人心,为内容所服务。对于任何地方的观众来说构不成观影障碍。《海角七号》诸多的成功都被人提及,惟独在音乐这块少人提及,这也是魏德圣的成功或贡献之处,相比以往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是运用本土音乐最多的一部电影,也是用得最恰当的一部电影,用不同音乐串起电影中男女老幼的心,同时泛起电影外的观众的心里阵阵涟漪。
《海角七号》歌曲多达15首,潜伏于每一段落之中,真是无乐不欢,包涵摇滚、月琴等不同音乐风格,而且无一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无论是“爱是什么东西,不过就是种游戏,情是什么玩意,不就是玩玩而已,爱你爱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的少女情感很潮版《爱你爱死你》,还是“当阳光再次回到那飘着雨的国境之南”范逸臣的《国境之南》,或是茂伯的《野玫瑰》,或是“希望之光也會照耀我們吧我們踏上各自抉擇的道路,在未來的某日綻放笑容,直到重逢時”中孝介的疗伤歌曲《各自飞扬》都指向明确,契合电影不同人群的身份与诉求,很贴切,丝毫不突兀,与电影的主题完美缝合在一起,升华了这部电影。有心人不妨认真听听《海角七号》的音乐,它“解构”了这部电影。从某个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海角七号》的形式更优于电影的内容,在电影后半部分,音乐不止一次为单调的内容“补锅”。在音乐的衬托下,台湾是如此的真实、多情与执著,尽管有着诸多不完美,也是人间一块圣土。
如果《海角七号》没有这些音乐,你能想像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吗?
形式对于内容至关重要,如同《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与它快速紧凑而又时尚的影像风格分不开。台湾盛产音乐,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均领一时风骚,而且台湾音乐甜而不腻、乐而不淫,充溢着浓重的平民气息。但在台湾电影之上,运用台湾音乐并不多,并没有极成功个例,《海角七号》的出现,无疑也为台湾音乐打开一个缺口。同时,这种时尚而又通俗的形式+扎实厚重的本土内容,对于台湾电影不无指引意义。
附陈可辛原文:
陈可辛认为,就一部电影而言,目前最大的关注度来自其商业性,但其实应该不提倡本土化。陈可辛表示,一部《海角七号》的成功可能会使10个行外人来投资电影,但这10部电影不一定能够成功,反而可能把这一品牌及梦想打碎。热潮会被后续不成功的案例冲淡,电影工业就会打回原形,甚至落入比之前更为悲观的状态,所以外销与国际化仍然是电影产业的最佳保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