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称金融危机是中国电影的春天,但真的是这样吗?我看电影对金融危机的法规,并不适宜于中国电影。
电影天生就是金融危机最大的克星,每当金融危机发生之时,都能使它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
理由很简单:人们在困难时期需要慰藉与娱乐。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还收取10美元的门票。当然,好莱坞是在华尔街股市暴跌五个多月前举行的。不过,好莱坞却借用此次“金融危机”,一鼓作气,缔造了自有电影以来最辉煌的时代,历史称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若计算通货膨胀及票价的涨升等因素,现在的好莱坞远远不及当时的好莱坞风光,那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垄断全球电影市场。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同样使得一直毫不起眼的韩国电影一飞冲天,超越香港电影甚至日本电影,开始称霸亚洲电影市场,那时,不看韩国电影,是一种落伍的现象。即使现在,看韩国电影也仍是一种时尚的行为。一直垄断东亚市场的香港电影却自此走入低谷,永别曾经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香港电影之所以走入低谷:一是大量大牌明星的流失或减产;二是资金链条中断,大多老板都投资股市或不敢进行投资;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缺乏对市场的预判与价值观流失。97年之后的香港电影都是在孤岛上自赏,这使它失去了在东亚领导潮流的地位。
尽管看上去,现在的中国电影一派繁荣景象,一年比一年好,从票房上数字来看是如此。但决定它走出去的两大决定因素并没有形成:一是资金链条,金钱是最现实的,那儿存在暴利,它就赶往那儿,但现在并没有存在需求旺盛的迹象;二是审查机制的不明晰。使得普世的价值观在中国电影很少得到体现。将近八年的作为主流的古装电影已经穷途末路,我们都看有些胀了,更何况外国人只当是对中国的“猎奇”,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差甚远,尤为悲哀的是,古装国产大片始于李安的《卧虎藏龙》,可没有一部能够超越它的成就。三是中国导演不懂娱乐与幽默感。现在的中国电影只能是白开水,难以使观众有共鸣感。要么坐在云端上文艺,要么一味的恶搞,轻快、活泼、励志题材在市场上难觅踪影。《海角七号》镇中景象与贾樟柯的《站台》、《小武》县城的景象何其似,但为何有着这么大的区别,一个大众,一个小众?
金融危机在中国电影体现只能是危机:看看四川大地震就知道了,地震发生后,数十个剧组赶赴灾区,拍摄人是怎么战胜大自然的狂妄电影,怎么还要撒多一把盐在伤口,而不是拍一些喜剧励志电影慰藉大众的心灵呢?
中国导演活得太累了,观众呢?累到虚脱,到了电影院还不能按摩接摩疲倦的心灵,最后只能拿大片来开玩笑与恶搞,生活本已无趣,想不到电影中的生活更无趣。
真正到了金融危机来临,嘿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