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相见不如怀念,这样更美好
金像奖又要开锣了。这些年金像奖热点不是谈论那一部电影有多么好,影市有多兴旺。而变成了一场场的“打气会”,打了这么多年气,未见起色,却在“27岁”之际早生华发,未老先衰,真难为曾志伟了,每年还是那么拼命,上台打气。
前几年,文隽先生当金像主席之时,已经多次传出金像奖“没钱维持”的消息,今年金像董事李少霞说,金像奖实际还欠30万元,拉赞助商难,今年已没钱做场刊,要看人吃饭,若请一个外国红星要动辄30万元,实在好头痛。成龙、周润发都因工作不能出席。
一个地区性最权威的电影奖拉不到30万元?,这有点像天方夜谭故事。当然,30万对于金像奖还属小事,相信,颁奖礼前一定能够解决。但祈射出的凄惨窘况却不得不让人正视。
我认为,金像奖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三个理由:
第一、
第二,作为专业的电影奖项,它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已经缺乏,一个是奖励,一个是指向。奖励一部优秀的电影,最好的方式是奖项与票房双管齐下。如奥斯卡,不但对优秀电影给予“小金人”,还能带携“票房”,获得奥斯卡的电影总能够在票房再赚1——2千万。不明白香港电影金像奖为何选择在4月份颁奖。尤其香港这个“迷信”的地方,“4”的数字与“死”谐音,很不吉利。今年还是“4月13日”颁奖,抛开这点不开,从客观上看,参与角逐最佳影片奖项的电影都已经在去年末下画了,就算获奖,能对票房产生什么“核能量”?现在投资方回收资本的最主要阵地还是院线,这种“事后奖励”方式对于一部优秀电影到底能够帮助有多大?再看演员,去年,刘青云拿到影帝,接受媒体表明接拍电影“不加价”,“影帝”都不能使演员增值,有何存在意义?
金像奖近几年的指向功能已经降到冰点。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像奖奖励了《英雄本色》、《警察故事》,掀起了一股“黑帮电影”、“警察电影”的热潮,九十年代,奖励《跛豪》,带起了“黑帮传记”电影。反观,近几年,如奖励《少林足球》、《功夫》等电影,没电影“跟进”,都没有信心了,也没有钱,谈何做CG?就算奖励一些低成本,好故事为内核的电影,如《黑社会》等,在影圈也缺乏“呼应”。
第三,金像奖已变成“中老年俱乐部”。没有新血进入,只有更多更多的“老人”。将近二十个奖项当中,年年几乎都是那几张面孔在竞逐。最佳导演,要么是杜琪峰,要么是刘伟强或尔东升,周星驰三年一“轮回”;最佳男主角,要么是梁朝伟,要么是刘德华,去年,刘青云接受采访时说,黄秋生对他说,他迟早拿影帝,只要有戏拍,因为来来去去都是A、B、C、D、E那几个人。以后,有戏拍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随着市场一步步萎缩,可能单部的投资越来越大,但导演、演员等其它主创上选择上只会越来越窄,游戏规则会直接从A——E变成A——C甚至是只有A——B。现在已经出现这种苗头了。以后,金像奖还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