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的导盲犬与实际中的盲人
(2011-05-10 08:15:33)
标签:
导盲犬公益宠物杂谈 |
现在网消息
本报评论员詹万承
目前全国有近1700万盲障人士,可全中国只有大连一家导盲犬培训基地,偌大的北京城只有5只导盲犬。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外,几乎北京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对导盲犬的进入说“不”。
导盲犬作为工作犬的一种,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毋庸置疑,导盲犬称之为盲人朋友的优秀助手,并不为过,但这却只是存在于理论意义上。实际生活之中,导盲犬之所以如此少,一方面与其训练要求严厉、品种遴选严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昂贵的价格密不可分,一只导盲犬的价格大约在12万元到60万元之间,而这无疑是许多盲人朋友无法承担的,即使承受得起,更多的人也可能选择雇用保姆等方式。
公共场所拒绝导盲犬进入,不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的具体体现,一般宠物狗与导盲犬如何区分,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并不容易,所以拒绝看上去就有点显得理所当然了。虽然不久前,国务院法制办发布《无障碍建设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之时规定,残疾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携带有识别标志的服务犬出入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条例在现实执行之中的实际意义却并不显著。
当然,导盲犬也曾有过光鲜的时刻。比如2008年。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组成了一个导盲犬临时认证委员会,对导盲犬进行噪音、指令、健康等测试,合格之后办理临时证件,凭证件可带着主人名正言顺地出入各种公共场所、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更让人感动的一幕则是:残奥会开幕式上,平亚丽一手举着火炬,一手牵着导盲犬出现在了鸟巢。
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一点,从导盲犬扩充到其他本应与盲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比如盲道。我们会发现,原本应该是用来方便盲人朋友日常生活的,可很多的时候,各种让人“误入歧途”的盲道,却只是为“明眼人”制造了更多的笑话。
但或许应该值得高兴的是,每一次类似的新闻出现,都说明我们还是在关注着盲人朋友的生活,还是在为他们生活不便而担忧,可要把这种关注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所谈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帮助,可盲人朋友还得过着现实真实的生活,就像有人焦急导盲犬太少了,可其实即使真能买得起导盲犬,更多的盲人朋友,可能还是会选择雇用保姆。
这背后还有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秦红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马路上看不到盲人朋友?作为弱势群体的盲人朋友,行走在城市的鲜活的个体为何缺失了,似乎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一群有意义的符号,而这个符号的意义,则是由我们这些眼不盲的人来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