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导盲犬公益宠物杂谈 |
> 在大连旅顺口区双岛镇的商业街上,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位盲人妇女牵着一条金毛猎犬欢快行走的身影。这位中年妇女名叫张淑俊,她和丈夫都双目失明,在黑暗中她度过了四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终日郁郁寡欢。半年前,活泼可爱的导盲犬毛毛来到了她的家庭,从此一向安静的小院便不时地传出欢声笑语 盲人和导盲犬出行
“张淑俊:毛毛把鞋拿来。好,宝宝放下,good,good,真乖!我现在拿它就象孩子一样,甚至有时候比对孩子还痛它。
记者:你现在天天领它出去吗?
张淑俊:天天都领它出去一两倘买菜、溜达。
记者:以前没有导盲犬的时候,你能不能出去买菜?
张淑俊:不能,完全依靠邻居和孩子领着。
记者:导盲犬来了,你和正常人相比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张淑俊:我感觉和正常人相比没啥区别。就觉得对生活特别有信心,什么都不比别人差了,我想要干什么,随时随地马上就可以出去,就觉得特别地方便。我要感谢导盲犬基地的领导和员工……”
张淑俊告诉记者,令她兴奋不已的是,前不久她孤身一人领着导盲犬毛毛坐火车回到几百公里外的家乡,实现了与亲人重逢的梦想。
给张淑俊解决生活难题的导盲犬毛毛来自于大连医科大学导盲犬训练基地,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导盲犬培训基地。七月的一天,记者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采访了导盲犬基地主任、动物行为学博士王靖宇先生。 “导盲犬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新名词,中国的盲人特别多,有1233万。现在有27个国家的80多个导盲犬学校在进行训练,全世界有20000多条导盲犬在为盲人服务。”
王靖宇主任说,大连医科大学导盲犬培训基地成立于2005年5月。基地的建立体现了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对视力障碍人群生活的关心。导盲犬可以帮助照料盲人日常生活,带领主人正常地行走,在出行中遇到阻碍物或横过马路时,它都能停下来提示主人,按主人的口令行动,最终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为有了导盲犬的帮助,盲人可以方便地出入多种场合,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和恢复自信心。在导盲犬品种的选择和训练流程上,王靖宇告诉记者:
“在品种上选择拉布拉多和金毛猎犬,因为这两种犬是世界上公认的导盲犬品种,它大小适中,体重也适中,它的步伐和正常人行走的速度差不多,它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王靖宇介绍说,犬的来源是从宠物市场中经过严格挑选购买的。幼犬在出生45天时被送到志愿者家中寄养,一年后成年犬回到基地接受正规的训练。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大约有60%—70%的导盲犬因达不到指标而被淘汰,合格的将与盲人一起进行两个月的磨合训练,最后来到盲人家,无偿地为新主人工作。经过6—8年,导盲犬的服务期满后便回到基地,被分配给愿意饲养的志愿者或留在基地安度晚年。
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有23名培训员,他们大都是动物专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都很喜欢动物,热爱这项工作。在训练基地,记者遇到培训员江丹,她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从她黝黑的皮肤上看得出来从事训练导盲犬这项工作并不轻松。
“开始的时候,就觉得可以跟狗在一起天天玩,想法特别单纯。但是真正和它们在一起也挺辛苦的,你想狗天天都需要训练,冬天比较冷在外面,夏天特别晒也要在外边,小女孩都比较爱美嘛……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你看那个狗原来什么都不会,通过你一点点教它,它一点点地开始会走了,会坐了,会趴下了,然后会带着盲人过马路了,你看到它有了成绩就会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江丹说,看到导盲犬不断地进步那种感觉,就象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天地变得有出息似的,心里充满了慰藉。
导盲犬的培训在中国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专业人员、系统理论和经验,为此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同行们取得了联系,恳请他们给与技术支持和提供优良犬种。澳大利亚专家伊恩教授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大连,为导盲犬基地的员工传授理论和经验。当记者问起他的感受时,伊恩教授说: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非常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一个国家建立一所新的导盲犬学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应当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设备,不断地完善。”
导盲犬的培训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有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资金的筹集和法律的支持。大连导盲犬基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克服了种种困难,已经训练出3只导盲犬走上工作岗位,在基地里正在培训的有12只,还有57只幼犬寄养在志愿者家中。导盲犬为盲人服务完全是免费的,而训练一只合格导盲犬的费用大约是20万元人民币,这笔资金主要来自于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政府、大连残疾人联合会,还有王靖宇主任本人的捐助。最近从北京方面传来消息,在2007年底,中国政府将出台相关的法律,为视力阻碍者使用导盲犬提供法律支持。
在采访中,有一个场面令人长久难忘:培训员宋亚楠陪同记者前去探望她训练的爱犬毛毛。在新的主人家,毛毛高兴地扑到宋亚楠的身上,其场面如同久别重逢的母子一样令人动容。按规定,导盲犬被送到新的主人家走上工作岗位,培训员一般不能轻易再与它见面,以免它依恋过去的主人而不专心工作。这是每一个培训员都能遇到的幸福,也是每一个培训员都不能避免的痛苦。在回来的路上,宋亚楠和记者谈了她把毛毛送到盲人家离别时的情景。
“上了车越走越远,就觉得受不了,就开始掉眼泪了。就当女儿嫁出去了,而且嫁得挺远的,不允许我去看。我既替它高兴,同时又舍不得。”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写了一本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然而有了世上众多人的关爱,有了导盲犬,也许那些视力存在阻碍的人,即使眼睛看不到光明,内心也会充满五彩缤纷的阳光。
听众朋友们,以上您听到的是大连广播电台制作的录音通讯:导盲犬的故事。写稿:田晟,录音合成:石磊,是由汪冰为您主持的。这次的《中国之窗》就到这里,再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