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源县民俗风情集成:75.资源的七月半河灯歌节(中)

(2025-10-15 07:11:22)
分类: 资源县

资源河灯歌节的由来,在《西延轶志》上尚未发现有关文字记载,但据当地古稀以上老人的回忆,起码也有数百年历史。今天的河灯歌节是由“中元河灯节”和“月半歌会”两个地方传统节日组合而成的。这两个节日发生在县内两个地方,主要活动都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进行,同时它们的来历都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过各有各的出处和传说。

自唐以来,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于公元834年起在真宝鼎金山白云庵修炼,自此将佛教传入西延(资源),故西延士民信佛者甚众。清代以来,湘桂商贸往来日益频繁,资江成了沟通两地商贸的黄金通道,合浦街成了资江上游重要商埠。资江两岸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县城沿江一带,由地方首士承头聚众,每年的七月十一至十四日,在合浦街举办“盂兰盆会”(又叫“水路道场”),延请高僧举行法事,超度水陆亡魂。当地群众自发制作河灯,于十四日晚在资江河上漂放,以示送走鬼神,求得地方清泰平安,由此成俗。

旧时河灯制作简陋单调:从山里采集松树流出的乳香碎渣,搅拌谷糠,用能包粽子的箬竹叶或商店包货物用的包装纸将乳香包制成尖角状,再固定在一小木板上即成。河灯虽然粗糙,但晚上漂放河上,如天上星星洒落河面,沿江逶迤而下,两岸的唢呐锣鼓声悠扬铿锵,鞭炮声此起彼落,加之群众烧香化纸的祈祷,气氛异常热烈。

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河灯节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被禁止了数十年。直到1981年,县文化馆为挖掘当地民间文化遗产,七月半在县城组织漂放了一次河灯,当晚人山人海,观者如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河灯制作不断推陈出新,由粗放型逐渐向现代艺术型转变,今天的河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龙凤灯、走马灯、罗汉灯、八角灯、宫灯等,人们还精心设计,将现代的军舰、轮船、大炮、汽车、楼房等模型制作成精巧的河灯漂放,并寓予河灯鲜明的时代主题,体现了当代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资源的两水乡是个以苗族为主的民族乡,其中有个叫烟竹的村寨,是一个崇山陡岭的偏僻山寨。据当地老人回忆,古时,这里一片荒凉,没有人烟,只生长一种可当作烟管用的小竹子。大约是宋代时期,苗家先民因生活所迫,离开了江西祖居地一个叫鹅颈大丘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四川省鹅颈大丘,因年代久远,没有史据,无法考究)向广西迁徙。

他们一路艰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某一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来到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山冲。看到这里长有如此一片清秀的竹子,又有很多荒地可开垦耕作,就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烟竹。为了永远记住祖先在烟竹定居的日子,后人每年以唱山歌的形式来铭记。烟竹村民,不管男女老少,个个都爱唱山歌,时间一长,就演绎成了烟竹歌会,因为是在七月半时节举行,所以叫“月半歌会”。歌会越办越红火,规模也越搞越大,车田苗族乡有关部门根据人民心愿,有组织地曾在乡所在地年年举办歌会。

资源山清水秀,有“丹霞之魂”的天然景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来资源观光旅游者日渐增多,渐成广西旅游名县。为扩大影响,提高资源的知名度,提升资源旅游文化品位,从1995年起,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提议下,将合浦街“中元河灯节”和烟竹“月半歌会”合二为一,称为“河灯歌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至十四日在资源县城举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