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62):象山公园(4)
(2025-01-14 07:13:31)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 |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的一大奇景,历代有一些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例如宋朝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妙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建亭,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在桂州前后任职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争论,始终成为到此巡游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干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兴奋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改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雕刻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时,持不同看法,复原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我上山,在半山腰有一个山洞,通过这个山洞可以到山的另一边再上山。这个山洞叫“象眼岩”。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相互贯穿,高约2米,宽5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头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
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象眼岩的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象眼岩北眼悬崖峭壁,有一道台阶可上。象眼岩南北两眼,是一对远眺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南眼张望,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北眼远眺,江波帆影,闪耀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在宋朝,象山建有云崖轩。明朝张鸣凤《桂故》记载:“故宋提刑方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日云崖轩。轩废已久。”现在云崖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方信孺有诗曰:“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更着云崖一段奇”,说明象山建有云崖轩是可信的。
我到了山顶,山顶建有一个明朝时修建的塔,叫“普贤塔”。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普贤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其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闻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很多传闻中,象征着和平、美妙和华蜜。
在普贤塔前面竖有一块牌子,写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普贤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〇〇〇年七月十九日公布,桂林市人民政府,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三十日立”。
在山顶有一间商铺,卖旅游产品,写有:“林鸡血玉”。站在象鼻山山顶,我看到了宽宽的漓江,远处的桥,远处的高楼大厦。我往前走,有观景台。观景台栏杆上写着:“请勿翻越栏杆”。我在那里支起三角架想拍照,结果那个商业拍照的男人帮我拍照。
我下山,我在象鼻山对面那里支起三角架拍照,拍了一些张相片。
我走出了象山公园。在街上的一家旅行社,我问了一下夜游桂林两江四湖的价格。
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说:“210元。”
我说:“什么时候?”
工作人员说:“最早18点45分是第一批,最晚一批是22点钟。”
我没有买票,原因是我担心我的照相机和手机电池不够用。我往前走,再往西走,竟然无意之中走到了桂林正阳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