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桂林旅游(50):桂林芦笛岩景区(5)
(2025-01-01 07:47:47)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 |
有摆摊拍照的,拍照人说:“拍照的旅客免费送一个钥匙扣,钥匙扣上面有您的相片,请大家多多宣传。”
我拍了照片。在一个摊位上买了10张桂林山水的明信片,20元钱。
约十分钟后,我们接着往前走。
导游说:“大家随着我的电筒光看,那灯火辉煌的远处,是一派锦透河山。有人说,它像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有人说,它像是上海的外滩或是香港的夜景,但更多的游人说,它更像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您看水中就像清澈见底的漓江,两岸山峰林立。桂林山水有四大特点: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个景点真是‘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体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桂林城建特色,这个景叫‘远望山城’。”
导游说:“在您前面的洞中小路非常狭窄。小路上方长有一朵金灿灿的大葵花,人们把这里叫做‘葵花峡’。我们将穿行在钟乳石林之中,请注意台阶,小心碰头。”
“穿过葵花峡,我们来到这个幽静雅致的小洞府。这里有芦笛岩最薄的一块石旗,它薄得可以透过光线,人们叫它‘透光石’。相传,过去有一位歌手,常常带着芦荻做成的笛子到这里吹。这个折皱状的钟乳石,像是一支四节芦笛。笛声清脆悠扬,吸引来不少的听众。这头小象甩着长鼻子大耳朵伴着笛声跳舞。一只头戴瓜皮帽的小猴子听得入了神,手里的香蕉也忘了吃。老人更是喜出望外,胡子笑成了一朵花。老人把两个孙子也带来了,坐在半山腰上,这是大孙子,小孙子爬得更高。这个景叫‘幽静听笛’。”
我们看到石壁上留下了古人的字。在地上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壁书
古人用毛笔或炭笔书于石壁上的文字称为“壁书”。芦笛岩共发现壁书77则,以唐宋居多。主要为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芦笛岩壁书于1966年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1981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
导游说:“芦笛岩壁书最早见于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洛阳寿武、陈臬(niè)、颜证、王溆等四人的题名。以上四人,颜证曾为桂州刺史,王溆在同年与僧人道树在虞山韶音洞有题名石刻。此外,芦笛岩唐代墨迹尚有:‘柳正则、柳存让、僧志达,元和元年二月十四日同游’‘无等、僧怀信、无业、惟则、文书、惟亮,元和十二年九月三日同游记’‘元和十五年,僧昼、道臻。”
“壁书中的元和元年为公元806年,元和十二年为817年,元和十五年为820年。怀信等人的题名虽然部分已经蚀没了,但从他们在南溪山岩壁的题名可以得到佐证。怀信、无等、无业、惟则及僧昼等人是唐代著名的和尚,《高僧传》里载有他们的生平事迹。这几批僧人结伴游桂林,反映了当年桂林佛教的盛行,因而这些题笔文字是研究唐代佛教传播和桂林历史的有用资料。”
“在芦笛岩壁书中,保存比较完整、比较清晰是明代靖江王府采山队的题名,是一件为人注重的文物。题笔写道:‘靖江王府敬差内官典宝周禧、郭宝、孟祥带领旗校人匠王茂祥、张文辉等数人十人采山至此,同游。丁丑岁仲夏月十有六日记’。这则壁书高50厘米,宽58厘米,字径6厘米,反映王府在营建藩邸、陵墓时曾到此选材取石。据考证,靖江庄简王陵的陵门,金水桥等使用的带红纹石材即取自光明山。反映了当年靖江王为营建华丽的府第和陵墓大肆滥用人力物力的情况。它是封建统治者豪华奢侈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