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2018年暑假柳州市五县游(6):三江县丹洲古城(3)
(2024-06-09 10:18:16)
标签:
景区旅游骑行 |
第三块牌子写着:
书院沿革
清道光三年(1822年),开始兴建丹洲书院,历时三年建成,取名为丹洲书院,是三江县最早的学校。
1911年,丹洲书院改名为丹洲高级小学和丹洲初级小学。
1918年,获柳州八属的模范小学称号。
1932年,丹洲书院改名的三江县第一学校。
1935年,三江县第一学校改名为丹洲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
1963年,丹洲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改名为丹洲小学。
2007年,因生源不足,三江县教育局撤销了丹洲小学,结束了丹洲180多年的文化教育历史,目前丹洲书院仍然保留着一部分旧貌。
2009年5月,丹洲书院遗址列入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块牌子写着:
丹洲书院
建于1823年,有约195年历史。由地方政府及文人绅士捐资筹建,是柳北一个主要文化中心,隶属柳州学府。书院分为文峰校门、宿舍、讲堂、教室、图书室、体育场、桃园,院内种有桂花、紫薇等名贵花木。
清朝至民国,生员最多时有800余人。书院以儒家国学为主,兼数理其他学科。解放后改为丹洲小学,现存部分旧貌。2009年5月列入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看到了一根被火焚烧过的柱子,旁边有介绍:
耻辱柱
1945年4月12日清晨,日本侵略军入侵丹洲,烧毁了房屋50多间。此柱烧痕是北楼被焚烧时燃及此柱留下的痕迹。由于乡亲们及时扑数,此柱及教室才得以幸免。这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在丹洲岛留下的又一个铁证。
我来到北城门,在北城门旁边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治定门(北城门)
丹洲古城北门,位于丹洲城北。名曰治定门,城楼名曰北帝楼,丹洲城四门与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万历二十年竣工(公元1592年),治定门是四城门中仅存的明朝古建筑。明朝桂黔边界地域多属少数民族山区,被称为不毛之地,且居民以少数民族居多,文化落后,经济极不发达,常有少数民族不满官吏欺压举行起义,占山为王。苏朝阳迁至丹洲后修建城墙,取名“治定”,以寓通过施政管理从此太平之意。2009年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城门上挂有一块牌子,写着:“光绪廿八年洪水位”。光绪廿八年是1902年。
在北城门旁边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青云碑
原是红庙中的石碑。大清年间,每期科举,凡在本县考上的秀オ、举人、进士等才有资格从此碑上走过,预示平步青云或青云直上。
这时,下起了雨,我在北城门下躲雨。半小时后,雨停了,我去找古县衙遗址。古县城衙遗址在村公所旁边,已经没有了建筑,古县城衙已不见踪影,只是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古县衙遗址,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怀远县县令苏朝阳把县衙设立于此,有340多年的县治历史”。
我往前走,街边竖有一块牌子,写着: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洲明代古城
丹洲古城简介
三江县古名怀远,县建于宋。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衙署于三口寨(今之老堡)历宋、元、明数代。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迁治三江最南端大溶江岛上,俗称丹凤阳洲(简称丹洲),仍曰怀远,1914年更名三江县,1932年迁治古宜,计丹洲建县衙共有312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