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旅游(64):桂平西山风景区(14)
(2024-03-20 08:12:23)
标签:
旅游文化 |
一等就是二三个小时,我和我的情人巫姐微信聊天打发时间。到了中午1点钟,肚子饿了,我问商店的老板:“有什么能够吃饱肚子的?”
老板说:“饼干吧。”
我买了一包“达利园派”饼干作为中餐。中餐后,雨小了,我打着伞以乳泉古井为背景手机进行了自拍。
中午一点多钟,我打伞上山。有一棵树从一块大石头中间生长出来,旁边有文字介绍:
黄牛开石——根劈现象
“黄牛开石”在地质学上又叫做根劈作用。生长在花岗岩岩体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岩石裂隙被迫不断张裂,从而引起岩石破坏。树根穿石在全国罕见,这不仅仅是一道奇异的景观,还折射了人生理想与追求的哲理:顽强的生命力,源自随遇而安,源自适者生存,源自坚忍不拔,只要有毅力,有耐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路边有一块大平面石头,上面雕刻有:
别有天地
别有天地摩崖石雕刻于崩塌的花岗岩巨石崖壁上,为浔州郭凤岗于1923年10月登五岳归来,行驻西山,盛赞西山“别有天地”,在此欣然题刻。崩塌的花岗岩长15.3米,高8.2米,这类崩塌巨石的形成是由花岗岩岩浆在冷凝结晶过程中因体积收缩产生裂隙而形成。这些水平、垂直方向的节理裂隙将岩体切割成多面体岩块,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及其它外力作用下,花岗石沿节理、裂隙妇生崩塌、位移、堆积而组合形成。
我往上走,路边竖有一块路标,写着:“乳泉古井,龙华寺,↑幽谷亭,中山飞阁亭,姚翁岩”我来到了飞阁亭,飞阁亭建在半山腰上,是一座八柱二层的亭子,凝土仿木结构,在第一层的栏杆部分用花岗石砌成券拱门,东、南、北三面为过道。第二屋为回字形廊阁,内柱8根,檐柱8根,欧山顶飞檐,琉璃瓦盖。上层挂有于右任写的草书“飞阁”二字。柱子上悬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下联是:“思陵观夕照,万家烟火晚炊时”。有文字介绍:
中山飞阁亭
中山飞阁亭骑石而建,阁高二层,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四面围以栏杆,以便游人凭栏封远眺,饱览名山风光。原飞阁为一九二四年李宗仁督师桂平捐资而建。一九四四年日寇陷境,毁于战火。现在的飞阁重建于七十年代,仍在原来的旧址拓石而建,阁高二层,第二层外三面围以回廊,翅角飞檐,涂漆贴金,蔚为壮观。尔后,国人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夜临西山游览,遂改飞阁亭为中山飞阁亭。中山飞阁亭建造在西山的较高位置上,又是绝壁巨石之巅,得以“向东杰阁早临月”的厚待。每当月明似水的深秋之夜,碧空万里,浩月当空,繁星点点,树枝摇曳,故有“飞阁月明”之称。尤其是中秋之夜,人们纷纷拾级登阁观月,下瞰青峰白石,止观月如银盘,欣赏西山月色和浔州城夜景,此时,山光月色融为一体,秀丽非常,是西山旧八景之一”。
我继续登山,在一块石头上用行书写着“天地正气”四字。有一块岩石中间有一棵大树挡着,此景叫“姚翁岩”,旁边有文字介绍:
姚翁岩
姚翁岩是由花岗岩体断裂岩块的崩塌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堆石洞。所谓“姚翁”,及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76年-公元984年)初年曾任浔州知府的姚坦,他刚正不阿,在当时颇有名声。他在浔州期间,卓有惠政,盗息民安。公余,常驿西山,与高僧畅聚于此岩之下,后人因此尊敬为“姚翁岩”。姚翁岩中间一棵大樟树将岩石顶住,不让大石倒下,因此后人将樟树和姚翁岩誉为“天地正气”。